把刚买回家的菜摘洗干净切好装盘后,熊家驹探头往妻子房间看了一眼,再轻轻把门带上,笑着说,“爱人卧病在床,照顾完她,我才插空做别的事。”
他的房间里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种类十分杂乱,有书画欣赏的,有PHOTOSHOP教程,还有西点烘焙。而这些书籍,也大致描画出了一个有趣的老人形象。
出人意料的决定:画瓷板画、制做西点
活到老,学到老,是人人都听过的俚语,但是在74岁的熊家驹的身上,人们看到了这句话真实的样貌。“人家说我是个‘杂家’,我也只能听着,因为我好像确实是这样。”今年74岁的熊家驹说起他的那些“小玩意”,笑得像个孩童。
小时候,家里在修水县城开了家照相馆,那可是个时髦事,一直跟着父亲在照相馆转悠的熊家驹却对摄影没太大兴趣,“我也学,但是不善于钻研啊,那个时候店里有个南昌工艺美术制品厂退休的师傅,在照相馆里支了一个台面,画瓷板画。”
工笔细描,烧制成色,人物栩栩如生,纤毫毕现。
“我就说,哎呀这个好玩”,童年时期的熊家驹成天跟着瓷板画师傅转悠,怎么选颜料、上色,怎么上釉,如何高温烧制,他觉得自己着了迷。
直到一纸通知下来,下放农村。直到现在,熊家驹回忆起那段经历,都充满了感激,“苦是苦,但是确实是难得的人生经历。”这段经历也体现在他后来的多幅作品中。
下放15年重新回到城市的熊家驹,面对日新月异的高楼大厦,他感慨时光巨变的同时,也低头思索自己该做些什么。也不知道怎么的,童年时期做瓷板画的情景突然从心底浮现出来。
“我就要做瓷板画,当时我对自己说。”下定决心后,他不顾家人反对进入瓷器厂工作,学习瓷器的绘画和烧制技术。一年多时间,掌握了基本技能,他又毅然辞职创业。“我跑到县城里画瓷板画的人那里去看之后,觉得我画得更好,回去就辞职了。”
做了十年的瓷板画生意,在县城小有名气之后,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熊家驹居然又转行了:做西点。
那个时候修水还没有一个可以做出生日蛋糕的店铺,一个偶然的机会,熊家驹结识了外地一个西点师傅,“我当时就着迷了,这个蛋糕和美术,相通又不同,非常有意思。”
老来得偿所愿:进老年大学专业训练
现在说起来,儿子总是开玩笑说“别人都当个玩,你就当个真。”
“当然要当真,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的,既然要做,就要钻研。那个年代,信息闭塞,想学个东西不容易,我就自学。”熊家驹开始买书,各种各样的书,后来为了做好蛋糕,他又买了蛋糕开始学设计,PHOTOSHOP、CORDRAW这些设计软件他全靠着书本一点一点看一点一点在电脑上实践,慢慢习得不少技术。
“1997年,我花了1万元左右买了一台电脑,当时全家反对,但是看我乐在其中,后来也确实做出了漂亮的蛋糕设计,他们才转变态度,支持我的各种决定。”在熊家驹的心里,一直有个遗憾扎在他的心里,“我没有读过大学,当时回城后,我报考了景德镇陶瓷大学,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去成,十分遗憾。”虽然经受了市场的考验,但是没有经过系统化的专业训练,也成了老熊的一个心病。
2018年,他经人介绍,前往九江市老年大学学习工笔花鸟和剪纸,多年前的遗憾也算得以弥补。“这里的老师是很专业的,我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知识,回到家我就和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创新作品。”
温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的积淀
老熊的作品,总体上来看,有一个特点:关心时事,贴近生活。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宅在家,他除了照顾妻子,所有的时间都扎在书房里。旁人看着他忙活,一会儿画画,一会儿剪纸,一会儿又电脑制图。直到他拿出三四十幅作品,并最终获得多项奖项,大家才慢慢理解他。
“我都是抽空钻研,我的主要工作还是照顾妻子”,熊家驹说,“只要一有空,我就赶紧到书房来。”有的时候妻子刚睡下,他就赶紧到书房把刚才做饭时候突然冒出来灵感变成现实。“去年是扶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就想起来我们修水有个扶贫的村官,他帮贫困户办养鸡场,后来在山洪中遇险,直到最后,他的车上还装着准备帮贫困户扩销路的土鸡。这个故事非常动人。”立意、设计、买材料、动手,一个灵动感人的故事跃然纸上,这幅农民画参加省扶贫画展,获优秀作品。
除此之外,他的剪纸作品《满门忠烈 气贯长虹》获2020华夏杯全国名人书画展三等奖。剪纸作品《五十六个民族象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参加全国山花奖作品展。多幅剪纸作品(含抗疫作品)参加省市文联及本校作品线上线下展出……
熊家驹时常开玩笑说,自己就是爱好多,爱了,就去做,做了,就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