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 | 秋冬进补 在精不在多

2021-10-26 10:35:03   
浏览量 29458

秋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不少人认为进补就是单纯的吃,吃很多大鱼大肉,其实这是不对的,正确地进补应该是根据自身身体情况、时下病症做适合的补益。那么秋冬进补的原理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不同体质的人群、两性补益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秋补肺冬补肾  重在滋阴益精

  秋冬季节环境寒冷,使得人体从夏季的高代谢转为低代谢,毛孔闭塞出汗少,这时进补营养物质不容易外泄,可以更好地滋养全身,达到更佳的进补效果。从中医五行来看,秋适宜补肺,而冬适宜补肾。

  肺为娇脏,秋季需要防秋燥、秋乏、秋悲,气候环境、身体情绪上的变化都会对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秋季尤其需要关注肺的健康。尤其是秋燥会引起口干咽干、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五心烦热即双手心、双脚心、心胸感觉燥热等症状。

  防秋燥重在滋阴,在食补方面,可以吃梨汤、银耳、百合,这些食物都有润燥的作用,如果出现了轻微有痰的咳嗽症状,也可以在饮食中适当吃一些萝卜、橘皮水。在药补方面,由梨子制成的秋梨膏等都可以很好地润燥补肺。

  与补肺不同,补肾重在益精,也就是补充人体的精华,提升精气神。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的“根基”,肾所生发的先天精微即营养物质会不断地消耗掉,因此补肾精能够使人体达到一个更佳的状态。人参、阿胶、黑豆、黄精等生活中常用食材都有补养气血的功效,食用安全、副作用小,而把这些食用安全又有补益作用的食材做成方便服用、口感较好的膏方则更易被人们接受。

要进补先调理  注意过犹不及

  不同体质的人进补方法各异,补错了、补过了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脾胃虚弱的人不适宜进补,因为脾胃功能不佳,无法顺利地运化营养物质,不但不能达到补益的作用,还会加重体液和废物的堆积,让人体的代谢通道更加“堵”,进而产生健康问题。因此,应先调理好脾胃,在气息通达、血脉通畅时再进补。

  舌苔厚腻、咳黄痰的人多有肺热,不可直接进补,应先梳理肺经痰热,待时下症状痊愈了,再遵医嘱做一些适合自身情况的补益。

  营养过剩的人也不适宜进补,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在秋冬进补,也并非补得越多越好,如痰多、脸上起痤疮、咽痛等都可能是“补过了”引起的。同时,中医所讲的“肥甘厚腻”,即油腻、甜腻的食物并不是进补的良选,过量地吃大鱼大肉容易消化不良是秋冬进补的一大误区,应尽量避免。

何为肝肾同源  两性补益有异

  中医讲“肝肾同源”,也被称为“精血同源”。中医理论中的“肾”不单指西医解剖中的肾脏,除了影响着人体的排泄和生殖功能外,肾还主骨生髓,与主筋、运行气血的肝同源于先天,受到肾所藏的先天精微的滋养。先天不足、肾气虚弱的儿童发育迟缓,表现在立、行、发、齿、语五个方面,而肾气虚衰的成年人会出现脱发、牙齿早衰等病症。

  那么只有男性需要补肾吗?当然不是,女性同样需要。肾气足的人身体强健,随着人体的衰老,肾气也会逐渐虚衰,表现为尿频尿急、腰酸腰疼等症状,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需要通过进补来补足肾气。从排尿的异常情况来看,男性肾虚可引起前列腺的病症,女性肾虚可引起膀胱综合征,进而导致排尿异常。

  同时,女性还要注意补养肝血。如果由于肝血不足出现疏泄失常、肝郁气滞,情绪起伏波动较大,还会对乳腺、甲状腺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另外,中医讲“肝开窍于目”,肝血虚的人还容易患上干眼症、飞蚊症、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小贴士】

秋冬只能养阴不能养阳吗?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指春夏气温高、阳气足,更适宜借助自然的力量补足人体的阳气,因此有冬病夏治的理论,而秋冬环境冷、进补不易外泄,更适宜滋阴益精。但并不是说秋冬就不能养阳、养气,应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进补。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在补阳气方面,如果一下子补太快、太多,容易出现咽痛、目赤等上火表现,尤其在干燥的秋冬季节需要格外小心,所以补阳应缓补、徐补。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魏菲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