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丨乡愁满满蓝边碗

2022-03-05 10:21:37   浔阳晚报
浏览量 29496

乡愁满满蓝边碗

□ 余春明

  蓝边碗是农村改革开放前常用的餐具,因其碗外沿有两条蓝色边框而命名。景德镇瓷厂生产,谈不上高档,充其量不过是老乡常用而已。但是在家乡名声颇大,家里可以没有高档青花瓷花瓶,绝不可能没有蓝边碗。民以食为天嘛,要吃饭就得有碗装。那时的碗不像现在的,胎薄,小巧,以精致著称,它讲究的是容量大,结实耐用,适合劳动强度大、肚里油水少的劳动者使用。有人曾经开玩笑说,现在城里人家的碗还不如当年喝啤酒的罗汉汤碗大。饭量大的人十碗都吃不饱。虽然夸张了点,却也是事实。

  蓝边碗的特点是大,直径约有15厘米,容量有现在饭碗的二三倍。厚实朴素,碗外壁除了两条蓝色边框外,纯乎白色。当年村民盛饭,往往要按结实,且堆出碗沿,形似小山包,夹上菜肴,吃起来欲抵鼻梁。一碗不够,再来一碗,吃上堆堆满满三大碗的大有人在,直让现在的城里人目瞪口呆。何以如此?前文已讲,劳动强度大,肚里油水少,不吃这么多,行吗?小孩吃饭的碗也蛮大,只是比蓝边碗小一点,称之为罗汉汤碗。这种碗虽然外壁布满刀字型花纹,但也很粗糙,结实,名为盛汤的,实则一般用来装菜肴。为何称“罗汉”,不大清楚。当年乡下人用的主要是这两种碗,真正盛汤用的是更大的陶钵。

  村民吃饭左邻右舍也会互相走动。有的人端着满满的蓝边碗吃东家走西家,到了哪一家,好客的乡亲们会请他上桌坐,请他吃菜。来人也会毫不客气地坐下夹菜吃,谈笑风生,好不热闹。于是有的人一碗饭要吃好几家,尝遍了全村的菜肴,说是亲如一家,一点也不夸张。妻子常说,她们村里的男人吃饭就好走动,来她娘家的人特别多。丈母娘厨艺过硬,菜虽不是山珍海味,一般的茄子辣椒,味道就是比别人家的好;加上老两口好客,人缘好,来吃菜的人自然不少。这就是农村的特色,不像现在的城里人,关在“火柴盒子”里,左邻右舍名字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吃饭端个饭碗去敲人家的门。“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只能是那时的农村之景。

  我们村住户分散在两边山脚下,中间隔了农田,绵延七八百米。住户之间三四家又要隔一个山咀,吃饭走不了那么多人家。我家和细叔家住在一起,当时,我已过了吃罗汉汤碗的年龄,高中毕业后,在村小教书,结婚生子了。礼拜六回家吃饭,也喜欢端个盛满饭的蓝边碗到细叔家去“赶闹热”,碰到餐桌上有可口的菜肴会像自己家一样夹来吃。如果细婶弄了猪肠敷粉,那香味更是吸引我端着蓝边碗往她家里跑,美美地一饱口福:猪肠敷粉是细婶最拿手的菜。细叔午餐有时也端着堆得像小山包一样的蓝边碗到我家来,尤其是父亲在家吃饭时,他们老兄弟俩会在餐桌上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聊生产队的情况,聊家里的事情:兄弟两人,其乐融融,蓝边碗里似乎盛满了兄弟之情。

  记得有一年早稻收割季节,梨巴成熟了。母亲的叔伯兄弟,小名正仂的,我的远房舅舅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手里端着盛满饭的蓝边碗,胳臂上挽着个装满梨巴的小筐,边走边吃饭,来到我家,为我们小孩送来了新鲜可口的梨巴。舅舅家里栽了几棵梨树,挂满枝桠的梨巴让来来往往的小孩子垂涎欲滴。他知道我们家孩子多,特地在吃午饭时送来,让我们非常感动。舅舅家住在垅上,离我们家有近两百米远,还要翻过一个小山咀。关键是他很忙,只能抽出吃饭的空,而吃饭也不能耽搁,生产队出工时间不能迟到,就只好端着装饭的蓝边碗来了。父亲忙让他到餐桌旁边坐着吃菜,他却摇摇头看着我们小孩子笑眯眯地走了。他手上的蓝边碗特别显眼,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如今,跟蓝边碗有关联的乡亲和亲人们大都已离开我们去了另一个世界,即使在家乡也很难看到人家餐桌上有蓝边碗了,大家都换上了精致小巧的薄胎碗。然而,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蓝边碗,盛满邻里情、亲戚情和父母兄弟情的蓝边碗却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也不会消失。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吴雪倩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