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丨锄头一挖几寸深

2022-03-12 11:00:41   浔阳晚报
浏览量 29417

1957年,都昌县三汊港镇首次开办中学了,第一届初中学生全年级也是全班40多人,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的学校别开生面,轶事颇多,最适合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学校座落在一座小山梁上,刚开学时整座学校只有一栋平房,两间房子,外加厨房、厕所。一间房子是教室,另一间房子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兼寝室。教室白天上课,晚上把课桌拼拢供远地的同学们当床睡觉。40多名同学中,最远的近20公里,多数在10公里左右,他们当寄宿生,家在附近的早出晚归。我们只有两名老师,一名教数学兼校长,一名教语文兼班主任。

  校舍的地基选择在一块比较平坦的旱地上,门口就有个近一米高的陡坡。只要走出教室就得爬坡,更没有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学校置办了洋镐、锄头、铁锹、土箕、扁担等工具。除了上课和早晚自习之外,所有的休息时间我们都得挖土运土。不到一个学期,我们就把长百余米、宽50多米、高近一米的坡土搬走了,平出了一个小操场,我们有了一个活动场地。这块场地的外边是一面突然低下去六七米的陡壁,陡壁之下是一块荒地,约五六百平方米。初一下学期我们又把这块荒地平了出来,作为大操场、篮球场。在小操场与大操场之间做出了一条斜坡路,并铺了青石板台阶。还在原校舍的横头平出了一块新的屋基。初二上学期开学之前,这块屋基上建起了第二栋校舍,是新生的教室和寝室。

  我们还在周边荒地上开荒种菜,除供人吃外,还用来养猪。学校烧水做饭用的木柴,都是同学们从10公里外的阳储山运来。我们读初一的时候,学生年龄差距大,大的十八九岁,小的十二三岁。大同学一人挑一担,小同学两人抬一筐。

  初二上学期我们赶上了大炼钢铁。学校接到任务,全体师生到大港山区烧炭,供炼铁用。前后半个月,伐木、运树、挖窑、烧火等等,劳动量很大。我们用餐只煮饭,没有菜,半个月我只吃了从家里带来的一竹菜筒梅干菜。竹菜筒的容量大约等于中等饭碗两碗左右。整个初中三年,我们都坚持了自己开荒种菜、养猪、运柴、平整场地等劳动。

  老师们带领我们把生产劳动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上课不允许迟到早退,课堂纪律极严,大家听课非常认真。从放下锄头到拿起课本的转换,是我们思维的转换,也是我们捕捉难得的读书机会的每一瞬间;老师经常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建议,按照对教学有益的意见不断改进;还把生产劳动融汇到教学内容中去。语文老师要求学生把自力更生建校的精神写成作文或诗歌,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点评。例如学生会主席江民才写的诗:“锄头一挖几寸深,扁担一弯上百斤。自力更生建学校,要做红专接班人。”这首诗道出了全体师生的共同心声和骄傲,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数学老师教我们进行土方运算,等等。

  劳动很艰苦,读书也很艰苦。我们清早起来早读,老师在教室里监督。主要是朗读、背诵、默写、向老师提问交流等;晚上在教室里自习,主要是做作业、自己解题、复习白天的课程,有些人还预习下一课的课程等等。那时农村学校没有电灯,我们点汽灯自习。老师在讲台上一边监督一边批改作业。无论生产劳动还是早读晚自习,老师们自始至终和同学们同甘共苦。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聪明才智,都用到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上。那时根本没有什么课外培训之说,老师们每月工资只有30多元。我们开始建校时的语文老师叫王学明,数学老师叫曹效彬。他们都早已作古了,我们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用一片赤诚撰写了人民教师的无上光荣。

  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有力地保证甚至提升了教学质量,实际上是坚持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美,劳是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到我们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们班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三汊港中学的教学质量在九江地区名列前茅。

(吕宜杰)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张江艳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