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丨红星闪耀赣东北

2022-10-02 09:50:55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1951

image.png

红星闪耀赣东北

■徐观潮

搜寻红色记忆

九十余年前的赣东北正在孕育一场革命风暴。之后,这场风暴染红了闽浙赣半边天,无数工人、农民和仁人志士席卷其中,谱写了一首气势磅礴而又可歌可泣的史诗。九十余年后的赣东北已物是人非,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人的记忆经常会“断片”,或者叫失忆。我与很多赣东北人一样,对这场风暴出现了不应有的失忆。没想到拯救我这段记忆的居然是和合乡几个年逾古稀的农民。

鄱阳湖北岸的和合乡人多地少,地瘠民贫。然而,和合人人穷志不短,总能以最快的速度站在时代的潮头,让万众瞩目。改革开放四十年,和合几千牙医从在乡村游走到进驻城市,创办牙科医院和产业,不少人已跃居千万、亿万富翁行列。一百年前的和合人在做什么?自然是前赴后继去景德镇,景德镇是都昌人的码头。

都昌处于南昌、九江和景德镇、上饶三大板块的结合部,地理位置特殊,行政隶属关系经常改变,一会儿与鄱阳郡、豫章郡、饶州府人是老乡,一会儿又与浔阳郡、南康府人是老乡。乡土乡情是苦难的都昌人最丰富的资源。颠沛流离的都昌人在一百年前的那场风暴中,有很多人从此与家乡“失联”。之后的黑暗岁月,都昌的子孙多是缄口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想寻找失联的亲人,线索多已中断。和合乡有这样几位老人,一直没有放弃这份执念。他们的名字同样值得记住:詹竹林、詹开永、詹学城、詹美发、詹济民……

因为一个机缘,同样是和合人的占良生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成立了一个红色文化搜寻小组,把众多的记忆片段拼凑在一起,一段红色记忆才轮廓初现。

葛源之夜

在中国共产党第101个生日前后,搜寻小组会同自称“红粉”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摩罗先生,一行六人踏上了搜寻红色记忆之路。

整个行程线路是都昌至景德镇、乐平、弋阳、横峰、葛源,再到上饶。在第一站景德镇市文史办,我们就获取了大量的党史资料。在这里,我们找到了都昌人记忆碎片里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刘肩三(红十军七旅政委兼地方工作部部长)、向义(景德镇党支部书记)、余金德(都昌革命者张太妹的丈夫、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詹锦坤(闽浙赣省委常委兼政治保卫分局局长)、詹锦春(皖南特委常委)、刘越等,均在景德镇从事过革命活动,且有些还是景德镇工人运动的领导人。搜寻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将这些革命者的人生轨迹与赣东北革命发展史高度重合。

这些熟悉的名字,我们在赣东北苏区闽浙赣省首府葛源也同样找到了。

车子在怀玉山区公路上整整穿行了两个多小时。夏天炽热的阳光将重峦叠嶂烤成了墨绿色,一层层的山,一条条溪水,不断重复着一样的风景,仿佛没有尽头。正当视觉疲劳感向我们袭来时,眼前豁然开朗起来。一片小平原上,田畴房屋道路尽入视野,四周的青山环绕成一个巨大的怀抱,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田园村庄。这便是葛源镇,一百年前由方志敏等老一辈革命家缔造的赣东北老百姓心中的桃花源。

葛源镇有一个枫树村,这里有几十棵树龄均在几百年以上的古枫树,粗壮而高大,树叶青翠而稠密,如手掌状伸向天空,像一双双赣东北人的手。这些树仿佛永远不会老,连树干上的树皮都没有一点皱褶,只是偶尔有一两棵树上缠绕着密密麻麻的青藤才让我呼吸到岁月的沧桑。不仅不老,每到春天,光秃秃的树枝上便开始集结碎碎的嫩叶,几十天工夫便枝繁叶茂,哪怕寒冬来临,仍然是一身鲜红。我想把她比拟赣东北革命者的精神和意志,又觉不妥,她比一百年前的赣东北革命者年龄还要大得多,她们中树龄最大者有五百余年。91年前,闽浙赣省苏维埃才在这个枫树林中诞生。为什么要比拟呢?相映成趣也挺好。

夜晚,我们坐在葛源镇的街头,吹着山风,喝着小酒,望着灯火渐渐黯淡的枫树村,心里生出无限感慨。

方志敏是一个革命的天才。他从两条半枪闹革命,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理想王国,被毛泽东同志誉为“苏维埃模范省”“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方志敏在这里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独创性开展了法治建设,创造了诸如土地分配法、组织法、婚姻法和刑法等法律达十五部之多。他们开展五次反围剿,冲破国民党重重封锁,开辟了苏区的自由贸易,建立了18个对外贸易处,成为全国根据地最早的一个创举,比中央苏区还早一年半。开办了自己的银行,发行货币,发行股票。兴办兵工厂、被服厂、纺织厂、炼铁厂、造纸厂、农具厂、榨油厂,经济建设如火如荼。苏区人人平等,处处欢声笑语。闽浙赣苏区鼎盛时期覆盖赣东北、闽北、浙西、皖南72个县,纵横500余里,人口超百万,与赣南中央苏区遥相呼应,为中央苏区输送钱和军队,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

在葛源镇的夜晚,我们还有幸请到了一位对赣东北苏区历史有深入研究的蒋老师。我们聊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感受遗留在怀玉山里英雄和自由、爱情的气息。

血铸忠魂

方志敏还是一个军事奇才。他在赣东北也创造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战略战术,如出敌不意、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扎口子打埋伏、斩蛇头切尾巴、打小仗吃补药、眺高守夜、坚壁清野、竹钉阵、地雷战等打法,与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十六字诀”有异曲同工之妙。

1928年初,声势浩大的弋横暴动拉开了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序幕。然而,从建军来说,赣东北工农革命武装是何其弱小,番号仅为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之后,红军连战连捷。1929年扩编到一个团,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进入1930年,方志敏亲率赣东北工农红军奇袭景德镇才真正迎来了苏区大发展的全盛时期。

在进攻景德镇之前,红军独立团下辖六个连和一个机关枪队不足千人,步枪三百七十余支,驳壳枪二十支,机关枪一挺。1930年7月8日清晨,独立团自弋阳芳家墩出发,抄小路过乐平,经洛口,9日至乐平、德兴交界的段家。红军化装成安徽靖卫团,分4路进军景德镇。10日上午在向导和内应帮助下,神不知鬼不觉进入景德镇,敌军把红军当成“自己人”,毫无戒备。红军只打了几十枪,便顺利解除了守军的武装,共缴获长短  枪417支,没收浮财百万银圆,在景德镇瓷业工人中扩充红军达1000余人。从军力和财力上扩充了一倍以上,相当于前三年发展的总和,为创建红十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image.png

位于乐平市众埠镇界首村红十军烈士纪念碑

7月22日,红十军在乐平众埠镇界首村举行了隆重的建军典礼。红十军下辖第一、第十、第十九团,另设一个特务营,共1700余人,长短  枪近千支。

image.png

红十军原可以一鼓作气,北向安徽,东向浙江,在皖赣、浙赣边敌人势力相对薄弱地区创建一个更大的根据地。没想到“李立三中央”传来口头指示,要红十军攻打九江,配合朱毛红军夺取南昌,饮马长江,会师武汉。方志敏仿佛与毛泽东心有灵犀,没有机械地执行“口头指示”,挥师西进,但又“相机行动”,先在鄱阳、都昌、湖口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同年9月4日,红十军果然在离湖口30里的江桥遭到敌税警团等部3000人的前后夹击。红军战士浴血奋战数小时后,击溃敌军,毙敌500余人,俘虏200余人,缴枪300余支。这是红十军成立后的关键一战,虽然伤亡较大,所幸有惊无险。当侦知湖口、九江有敌重兵防守,红军遂决定折返。8日晚,第二次进占景德镇,守敌保安队不战而逃。红十军再次在景德镇得到了休整。

红十军先后四次经过景德镇,前后在瓷业工人中扩充红军达4000多人。而此时的景德镇制瓷业都昌人占有的份额达到了九成以上。在景德镇十多万人口中,仅都昌人就达9万之众。景德镇工人运动领袖刘肩三、詹锦坤、詹锦春亦是都昌人,余金德又是都昌人的女婿。从某种程度上说,景德镇的工人运动是都昌人在推动,也只有都昌人才能推动。

都昌作为赣东北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财物上给予了红十军极大的支持。我们仅从景德镇党史的烈士名录上就找到了几百个有名有姓的都昌籍红军战士,更多的烈士已无从查找。

红色记忆搜寻虽然如抽丝剥茧,层次越来越清晰,但注定是银汉迢迢,举步维艰。

群星闪烁

在灿烂的星空中,引人注目的有明亮的星星,也还有星河。我们正是沿着星河一路追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都昌走出去的县委书记有十四位,其中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任职的就有8人。

向先鹏,北山乡向家村人,1926年10月任中共都昌县委书记,曾领导汪墩乡800余农民暴动,1930年6月在敌人围剿中被捕,被杀害。

谭和,汪墩乡前坊村人,1930年3月任中共湖口县委书记,同年11月在彭泽黄板桥遭敌伏击牺牲。

刘梦松,汪墩乡排门村人,1929年2月任中共都昌县委书记。

余政,万户乡庄里余家人,1934年11月任中共开化、婺源、德兴县委书记。

黄徽基,都昌镇金街岭人,1929年1月任中共乐平县委书记,1930年8月被捕,在南昌被杀害。

刘聘三,都昌镇五龙村人,1928年春任中共鄱阳县委书记,1930年10月随红十军转战中病逝。

刘乙照,鸣山乡中舍村人,1929年任中共横峰县委书记,1930年7月任中共赣东北特委秘书长,同年9月红军二克景德镇后,改任中共浮梁县委书记,11月改任中共德兴县委书记。

这些人都是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力量。

这里我要重点介绍一个人:刘肩三,汪墩乡后垅村人,五四运动江西学生领袖之一,与刘越都是都昌农运最早领导人。1928年初任中共余干县委书记,年底调任中共信江特委委员,不久被派往上海学习工人运动。1929年7月,从上海返回被派往景德镇从事工人运动,以同乡关系,深入窑场、坯房、匣钵厂秘密发展党团和工会组织。红军第一次以最小的代价攻克景德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下党和工人里应外合。之后,刘肩三又先后任红十军第七旅政委和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兼任都昌县委书记、都湖鄱彭四县总指挥部总指挥。1930年11月,在反国民党“围剿”中,弹尽粮绝被俘,慷慨就义。

刘肩三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叫詹柳德,娘家是和合乡七房村人。搜寻小组分析认为,正是在这位伟大的母亲和刘肩三的影响之下,和合乡又走出了两位耀眼的将星,他们是詹锦坤和詹锦春兄弟。

詹锦坤从小随父亲在外做桶匠,后又学裁缝,出师后往来于都昌和景德镇之间。1927年初,詹锦坤回家过春节,都昌农民运动势头正盛,便带头在和合、大沙办起了农民协会。刘肩三是七房村外甥,又是党组织负责人,两人来往自然密切。同年,詹锦坤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詹锦坤潜往景德镇,以开裁缝店作掩护,建立了党的地下联络点,先后发展在饭馆打工的张太妹等十多名老乡加入党组织。在景德镇工人运动中又结识了工人后代余金德,两人遂成为工人运动的骨干。仅1929年,两人就组织了20多次10余万人参加的工人大罢工,又均被推选为市总工会总负责人。红军攻克景德镇后,国民党加大了对共产党人的追捕,两人先后转移到赣东北苏区。其间,两人都在革命洗礼中收获了爱情。余金德与张太妹结为伉俪。詹锦坤与景德镇出生的地下工作者夏菊华相爱。

1931年3月,赣东北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余金德当选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同年9月,中共赣东北省委成立,詹锦坤被任命为省委常委。1932年底,赣东北省改为闽浙赣省。张太妹也转移到苏区从事妇女工作,夏菊华转移到苏区野战医院工作。

1933年4月,詹锦坤在怀玉山前线积劳成疾,因药品奇缺,不治身亡。

其弟詹锦春受哥影响,也加入了党组织,开始随哥做地下交通和工运工作,后任闽浙赣省委组织部干事、皖南特委常委,活动于沪、浙、皖、赣一线。1935年6月在安徽屯溪被捕,牺牲时年仅25岁。

1934年10月,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到达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的红十军汇合。11月,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离开赣东北向皖南进军,北上抗日。途中,遭国民党20万大军围追堵截。在返回赣东北途中,红十军团用血肉之躯在怀玉山铸造了一座血染的丰碑。

红军北上后,余金德留守赣东北主持苏维埃政府全面工作,开始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7年4月,敌人搜山时被捕,秋天被秘密杀害于衢州监狱。

万千烈士如一场流星雨,把赣东北的夜空装扮得无限凄美。

女人的苦难与骄傲

余金德就义后,张太妹一边抚养烈士遗孤,一边继续从事地下工作,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夏菊华与詹锦坤没有来得及举办婚礼便成永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菊华随军进驻都昌,留在都昌县医院工作。后来,夏菊华主动找到詹锦坤的父母认亲,自荐为媳,守节而终。

像这样坚贞的红色女性都昌还有不少。汪墩乡某村有十位红军战士牺牲,两位烈士未婚,八位烈士的遗孀均选择终生不再嫁,与英灵厮守一生。女人似水,虽百折而不改其东流,虽百死而不改其坚韧。她们用苦难编织着属于自己的骄傲,用真情融入烈士完美的人生,可敬可叹,可歌可泣。

老人常说,地上一个人,天上一颗星。我仰望着赣东北的夜空,沐浴着星光,浮躁的灵魂又完成了一次血与火的洗礼。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许钦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