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散文苑)家乡粽艾香悠长

2022-10-14 19:22: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513

image.png

家乡粽艾香悠长

■ 姜凤儿

住在这个小城,每天眼里看到的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来来往往的车流、匆匆忙忙赶着上班或是接送孩子读书的人们。一切早已经习以为常,波澜不惊。这天,走在上班的路上,忽然看到一家店门前竟整齐地摆着一排艾蒿,一旁的凳子上还有几把绿莹莹的箬叶,一个头发花白的妇人在旁边慢悠悠地摆弄着,让它们以最好的角度接受这五月阳光的恩惠。在城里,竟然看到这些熟悉的、久违的乡野绿植,不由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亲切之感油然而生。端午节将至,艾蒿、箬叶、粽香……家乡的味道逶迤而来,绵长而深远。

家乡是一个很小的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村民的生活方式。虽然忙碌、辛苦,可人们对传统节日还是非常重视的。端午节介于春节与中秋节之间,正值忙种忙收的五月,所以人们也称五月节。家乡的端午节没有“龙舟竞渡”的盛况,主题就是家家吃粽子,户户插艾蒿,简单并快乐着。

在村庄的山脚下、篱笆旁,或是沟渠边,总能看到一丛丛、一簇簇旺盛生长着的粽箬,有野生的,也有人们特意栽种的。它们生命力旺盛,四季常青,只需栽几棵下去,很快就发展成一片。端午节前的三、四月份,粽箬沐浴着春风细雨,开始抽穗吐芯,深绿的老叶间又抽出一片片鲜嫩、肥硕的新叶,碧绿葳蕤,最适合采摘。妇女们忙里偷闲把那些肥嫩的新叶一片片摘下来,一小把一小把对折后用细绳捆好,放在窗沿上或者竹筛里晒干,留待端午节包粽子用。

端午节的前几天,妇女们都要放下手中的农活,歇工在家包粽子,每家都要包十多斤糯米。糯米是自家产的,不用花钱买,所以可以尽管多包一些,一来可以送一些给别人,比如平时得到了某些人的帮助,于是借此机会感谢一下,二来孩子和大人都可以打打牙祭。那时候物质匮乏,平时都没有什么吃食,粽子就是最好的零食了。一串串粽子高高挂在一个木钩子上,过几天再热一下又挂起来,保质期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所以那时候一下子包那么多粽子,又没有冰箱,却从没有吃不完而坏掉的。

那时我们家都是在五月初四这天开始包粽子。奶奶把晒干的箬叶拿出来,洗去尘灰,放到装满水的锅里,滴上几滴香油,用文火煮一会儿,箬叶很快变成了墨绿色,泛着油光,散发出一阵阵清香。箬叶煮好后,再拿到河里一片一片洗干净,剪去叶上的柄,放进一个大盆里用清水浸泡着,母亲也丢下手中的农活,开始淘米备料。其实材料很简单,都是自家生产的芝麻、绿豆之类。堂屋的方桌旁,靠墙斜放着一个楼梯,上面系着麻绳。旁边的两条长凳并在一起,分别放着一盆清水浸泡的箬叶和一盆拌好了料的糯米。

母亲坐在凳子前,不紧不慢地包着粽子。她从盆里拿出两片箬叶,手指熟稔地一绕,就卷成了一个上粗下尖的圆柱形筒子,再往里面插上一片箬叶,用一根筷子靠着这片箬叶插在筒子里,边往里面灌米边用筷子不停地往下捣,然后手指用力往下挤压,感觉压实了,再把那片靠着的箬叶抚下来包住糯米,然后选一片好的箬叶对折后封头。这样包的粽子吃起来黏稠有嚼劲,口感极好。粽子封好头之后,更难的是怎么牢牢地缠到麻绳上去,这个是需要技巧的,如果缠不紧麻绳滑落下来,在锅里那就不是煮粽子而成了煲粥了。只见母亲左手拿着粽子,右手拿起系在楼梯上的麻绳,从左掌心插入,飞快地绕住粽子一端,眨眼间就打了一个结,然后用力一拉,粽子就稳稳地挂在了上面。一个,两个,三个……棱角分明的粽子挨挨挤挤,不一会儿就挂成长长的一串。它们精神饱满,在楼梯上探着脑袋张望,样子十分可爱,仿佛一个个身穿绿衣的小精灵,给我们带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期待。在一旁的我常常忍不住也想动手一试,可是,箬叶到了我手里根本不听使唤,翻过来卷过去都不对,总是把箬叶弄破,把米泼得四散,就更别提把粽子系到麻绳上这难度系数更高的活了。

粽子全部包好了就开始下锅去煮。厨房里氤氲着热腾腾的雾气,浓郁的粽香四处弥漫。可别急,这离能吃还早着呢!裹得结结实实的粽子煮起来颇费时,要煮十来个小时左右。灶里要随时添柴,锅里要不断加水,还要翻边再煮,倘若火候不到,时间不够,煮出来的粽子外熟内生,那可就前功尽弃了。这个晚上奶奶经常无眠,即使粽子已经煮好她也不睡,时不时跑去锅台边看看。她曾经亲历过有的人家粽子煮好了放在锅里,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的事情。原来是有人闻着粽香而来,趁主人睡熟,用长棍子当工具从窗户格子里挑起麻绳,把粽子全偷走了。奶奶担心不肯去睡,生怕这种事情也发生在我们家,让我们过节没有粽子吃。其实,偷粽子事情是发生之前的困难时期,尽管已经时隔多年,可是它依旧成为奶奶心中的一块阴影,每逢端午节煮粽子必念叨此事。与其说是这件事让她铭记于心,还不如说是曾经的贫穷给她们那一辈人带来的不安吧,现在想来不免有些心酸。

端午节在悠悠粽香中如约而至。早上起床,锅里的粽子还是热乎乎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剪断麻绳,剥去一层层箬叶,白花花、香喷喷的粽子露了出来。用筷子叉住,蘸一点白糖,咬一口,软糯糯,甜津津,口齿生香,那种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外面的门楣上、窗户上早已插上了艾蒿,门前的地上一字排开还晒着许多。俗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这天插艾蒿是必不可少的。据说这一天采的艾蒿,能驱邪消灾。那时候,田间地头这种植物随处可见。清早,人们就拿着镰刀出门,不一会就背回一大捆,门上、窗户上都插上两枝,剩下的就全部晒干,薅下叶子收藏起来,它的作用可大了:女人坐月子、婴儿洗三朝,都要用艾叶泡水熏洗身体;当我们风寒感冒时,总有一盆冒着清香热气的艾叶水为我们驱逐寒气,暖脚暖身。就是光秃秃的艾蒿秆也是个宝。夏季的夜晚,我们在星空下乘凉,身旁点着的艾蒿秆青烟袅袅,令蚊虫都避而远之。夜空中,繁星闪烁。地上,那温馨的人间烟火之气,那袅袅烟雾散发的缕缕清香,是多么令人怀念啊!

时光如白驹过隙,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故乡,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如今早已物是人非。奶奶与母亲已长眠于那片土地。草木依然,亲人已逝,粽香渐远,唯有在记忆中追寻那流年里的美好时光。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刘芸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