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丨全国劳动模范王中美:匠心逐梦 “敬”善“敬”美(上)

2022-10-16 08:31:01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720

全国劳动模范王中美:

匠心逐梦  “敬”善“敬”美(上)

■陈抖林 熊红梅 张妹妹

一张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近距离合影,定格了她的高光时刻。

2021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国“两优一先”代表,她是被接见的基层代表之一。

她的成长故事,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迅速传播。这张合影照刷爆业内的朋友圈,赢得点赞一片……

12岁那年,她就怀揣着“彩虹卧波”的梦想。

20岁那年,她女承父业,接过父亲手中的焊枪,成为扎堆在男性员工里的一名女焊工。

34岁那年,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第三座里程碑——九江长江大桥上,她谱写了“一座桥、两代人”的传奇。

20余年的风雨兼程,20余年的初心坚守。一条条大江大河,一座座崇山峻岭,一道道大桥飞架。

梦圆时刻,年届不惑。

她,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中铁工业旗下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首席电焊工——王中美。

无悔青春

2001年7月,20岁的王中美从武汉铁路桥梁技工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当“车间空姐”——桁车司机的工作机会,来到中铁九桥,成为一名电焊工。

“耳濡目染吧!我的父亲王全亮是九江长江大桥建设的第一代电焊工,看着绚丽的焊花像烟花一样在父亲手中绽放,觉得蛮有意思的。”说起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时,王中美坦言,父亲对她的影响很大。

1993年1月16日,九江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那天早上天还没亮,母亲就带她到通车典礼现场。父亲一手牵着她,一手拉着她母亲,自豪地说:“你看,这是我参建的大桥!以后长江两岸人员来往交通更方便了……今后,我们国家还会建设更多更长的桥,跨江的、跨海的,我们公司也能参建更多更漂亮的大桥了。”

望着父亲神采飞扬的样子,王中美忽然觉得父亲可以参建这么高大的桥,好伟大。当时她就想,自己以后长大了,也要像父亲一样建更多更大的桥,尤其是能参建父亲所说的跨海大桥。

从此,着工装、点焊花,便成了王中美的一份执念。8年后,她如愿了。

源于那份难以割舍的焊花情结,她来到父亲工作的单位,女承父业,接过父亲手中的焊枪。

“焊花飞溅的确看起来很美,但上手后才发现,这个工作和自己原来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王中美说。

第一次穿上厚实的工作服上班,师傅就一再叮嘱她:“不能盯着电焊弧光看,那样对眼睛伤害很大。”

王中美虽然对师傅点头称是,却在焊接的过程中忍不住好奇,拿开面罩多看了几眼电焊弧光。下班回家后,王中美觉得双眼一直疼痛发胀,接着眼睛渐渐肿成了一条缝,整个脸也开始脱皮。

“当时我吓坏了,心想要是毁容了怎么办?要不,还是别干这个算了?”她看着镜子中自己的“惨像”,瞬间产生了一丝动摇的想法,但转念一想:“就算转行,也要先把手上的事情做好,不战而退、半途而废,对不起自己多年来的梦想。”

刚开始,王中美看到别人的焊缝光滑平整,像是工艺品,自己却怎么焊都是歪歪扭扭、疙疙瘩瘩。

父亲见状,便耐心地开导她:“既然选择做一件事,就要认真用心去做,从基本功练起。必须明白你不是在简单烧焊条,而是在捍卫一座大桥的‘生命’,是在为千千万万人的出行安全提供保障,马虎不得!”

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尽快掌握焊接技术,要强的王中美开始跟在师傅后面勤学苦练,仔细观察师傅施焊的站位、角度、手法等细节,对各种板厚不一、坡口不同工件施焊,如何调节电压、电流一一牢记在心。苦练焊接基本功,尤其是技术难度大的角焊缝、立焊、仰焊等,她反复琢磨,认真记录,有时连晚上睡觉,梦见的都是师傅教她的一招一式。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间不负有心人。慢慢地,她发现自己焊出的焊缝越来越均匀、成型越来越漂亮,逐渐找到了工作的乐趣与自信。

“你姑娘是个好苗子。”

“干得这么好,转行可惜了。”

……

听到师傅们跟父亲说起自己,王中美心里会掠过一丝喜悦,还有一丝成就感。转行的念头,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她真正的“苦行僧”生活也就这样开始了。

僵立的持枪姿势、焊接时的熏烤、飞溅的火花、弥漫的粉尘、呛人的气味、酷暑时箱体内闷热的环境、冬季户外刺骨的寒冷……在异常艰苦的工作环境下,与王中美同期进来干电焊的7名女焊工先后转行。

焊花执念

在练习焊接时,她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她看来,粗看大家焊的焊缝都差不多,但细看就会发现,有的人手法会粗犷一点,有的人会细腻一点,出来的纹路也不一样,“我觉得最漂亮的焊缝就是没有起伏。我希望我经手的焊缝,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我王中美焊的。”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5年,中铁九桥在深山峡谷里参建全球最长悬索桥——湖北恩施四渡河大桥。在钢梁主桁杆件制造中,拉索吊耳焊接成为制约工程进度的难点。

焊接工位高且极为狭小、焊点多要反复转换身位、角接焊缝、板与板的间距只有200毫米、每个吊耳有8块板需熔透焊、板厚达40毫米,稍有不慎就难探伤过关……多个经验丰富的班组老师傅、技术能手,都望而却步。

王中美站了出来:“让我试试!”

身材娇小、不恐高,是王中美高空焊接作业的先天优势。在老焊工们怀疑的目光中,她拎起焊枪,进入了焊接工位,全神贯注,沉着稳定,伸展自如,只见焊花飞溅……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连续作业,王中美终于完成了这项难度极高的焊接任务。下到地面时,工装被汗水浸透了,她累得几乎散了架。

一直全程关注王中美焊接的老焊工们,对王中美的胆识和艰辛付出感到震撼,大家满心期待着检测结果。

合格!经过专家检验,由王中美焊接的30多组高熔透焊缝均一次性合格,并受到中铁九桥领导和驻厂监理的高度赞扬。

一战成名!打那以后,许多老焊工遇到难题,都会跑来向王中美请教。王中美成了大家心服口服的技术能手,很多较难的焊接任务都交由她来完成。

“一份工作,刚开始选择它的时候,可能是它在考验你。而当你真正深入了解它,并最终能控制它的时候,会很有成就感。”王中美说。

在挑战中成长。年纪轻轻的王中美,已成为中铁九桥的技术骨干。

时光流转,机缘巧合。

在九江长江大桥通车22年后的2015年,中铁九桥再次成功中标九江长江大桥加固改造工程。此时的王中美已是一名业务能手。父亲造桥、女儿修桥,父女俩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这座大桥再续前缘。

2019年,九江长江大桥恢复通车,于是便有了“一座桥、两代人”的传奇故事。王中美也终于亲身体会到了父亲当年大桥通车时的兴奋与自豪。

创新攻关

王中美是一个爱钻研、爱“折腾”的人。

她对焊接技法和焊接工艺进行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带领团队通过优化参数、改进工序、创新工艺,先后取得创新成果17项、技术攻关27项,多项工艺填补国内空白。她参建的重点工程相继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以及9项“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等众多大奖。她参与研制的架桥机、提梁机等一批世界级施工“神器”,为我国屡次夺得国际桥梁界的“诺贝尔奖”奠定了基础,为推动我国从桥梁建设大国向世界建桥强国加速迈进贡献了一份力量。

2009年,王中美参与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压重区横梁肋板熔透焊。按照当时传统的双面坡口工艺,焊后变形很大,工序繁杂,工效不高。王中美将厚度16~28毫米钢板的熔透焊接,由传统的开双面坡口焊接工法,改为开单面坡口焊接工法。新焊接工法,工序简单易学,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杆件变形,减少了钢板重复翻身开坡口的次数,工效反而提高了50%。此后,这种工法在中铁九桥承接的宜宾港1000吨多功能起重机、鹅公岩CQ-450型桅杆式桥面起重机、商合杭芜湖长江大桥DWQ-800桅杆式桥面起重机等众多项目中得以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王中美参与的焊接技术攻关,太多了。

——在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大桥新钢种焊接中,她采取焊前预热、焊时减少热输入、焊后石棉被保温,多层多道、窄焊道薄焊层等焊接方法,解决了焊缝裂纹和焊缝热影响区韧性冲击功不达标的问题,攻克了Q500qE钢材在钢桥上首次采用的焊接技术难关,并解决了重达1800吨的大型全焊整节段桁梁的焊接难题,为推动我国铁路桥梁新钢种从Q370qE到Q420qE到Q500qE的三大跨越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孟加拉帕德玛大桥水上管桩的现场定位及快速对接施焊的技术研究。王中美和工友们不断研究水上接桩的焊接工艺性试验、横位埋弧自动焊试验,反复调整、优化坡口形状、坡口尺寸、焊接材料、工艺参数等,最终解决了水上管桩的现场定位及快速对接施焊的技术难题。创新的海上接桩横位自动化焊接专项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优质、高效完成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钢管桩制造任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川藏铁路拼装式耐候钢关键技术研究。由于川藏线位于高原高寒地区,环境恶劣,风沙侵蚀严重,施工难度大,维修养护难度也极大。为此,川藏线上拟大量采用500兆帕强度级别耐候钢,以减少后期防护保养成本。为检验这种耐候钢能否成功在川藏线上运用,王中美团队对耐候钢焊接材料、焊前预热、层间温度控制及焊接工艺参数进行无数次研究试验,不断优化各种数据,终于得到各项力学性能指标与耐候性能均良好的焊接接头,成功推动了500兆帕强度级别耐候钢在川藏线上的应用。

匠心礼赞

年龄尚处青涩,技术已臻成熟。

2006年,因技术本领过硬,王中美成了工班长,这时的她年仅25岁。

“凡有高难度熔透焊、角缝焊和对接环缝焊,她都主动承担,哪里施焊难度大,哪里就有她奋斗的身影,可是每个月的奖金却比别人拿得少。干起活来特实在,啥事都冲在前面。师傅这股干劲上来了,谁还会有偷懒的念头?”王中美的徒弟刘青,已经跟她干了17个年头,现在也是小有名气的“赣鄱工匠”。说起师傅工作的那股子劲,她一脸的骄傲。

受到她的感染,遇到工位窄、难度大的任务,工班里经验丰富的师傅都会主动冲在前面;遇到力所能及的工作,经验稍浅的焊工也积极主动承担。整个工班成了一个互帮互助、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在王中美的带领下,工班屡次在桥梁施焊攻坚中大显身手,先后承担了铜陵桥工厂大拼、重庆鼎山长江大桥弦杆焊接、上饶五桂桥主塔拉索紧固板焊接、800吨重件码头扩能改造格构柱和天车梁安装等多个急难险重项目,克服了全熔透焊缝多、焊接工艺复杂、施焊工位差、任务工期紧和天气场地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圆满完成了任务,赢得中铁九桥上下一片赞誉。

因表现突出,王中美在2007年如愿以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后来的工作中,王中美又以一名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为了出色完成任务,王中美表现出来的完全是“拼命三郎”的作风,自己能干的自己必须干,自己不能干的也要咬着牙干。

2010年,中铁九桥承接了3.6万吨新建合肥至福州铁路铜陵长江大桥钢梁制造任伤。该项目任务重、工期紧,对焊接要求特别高,急需驰援。

王中美得知后,主动请缨,带领6名女子电焊突击队成员从九江紧急赶赴铜陵工地。

“时值盛夏,密闭箱体里有六七十度,又闷又热,待上几分钟,浑身就湿透了,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当铁水掉进鞋子里,因为正在焊接,手脚又不能乱动,在铁水接触皮肤的那一刻,我能感觉到脸都抽搐了,任由铁水溅到哪里就烫到哪里,现在想起来都感觉钻心的痛啊!”王中美微微地一笑,“不过,我们都习以为常了,电焊工身上都有疤”。她挽起衣袖露出小臂,几块钱币大小的烙印,像手术后的疤痕,格外刺眼。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酷热的“蒸笼”内,王中美常常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而且专挑难的、险的施焊部位,稍好一点的施焊部位都安排给工友完成。

为了避开白天的高温,她们调整作息时间,每天晚上6点干到次日早上6点。有一次为了抢工期,在连续加了一个星期晚班之后,王中美从最后一个箱体走出来时就什么都不记得了,直接晕倒在现场。

领导见状,强制要她休息几天。“姐,你的离开可能影响了整个工班的情绪,出活量特别低,会不会耽误工期?”她在工地宿舍只休息了一天,就有同事打电话告诉她工地的情况。

“我是女子电焊突击队队长,我的离开会影响团队的士气,这样下去会耽误工期。不行,我得回工地!”就这样,还未恢复体力的她,又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一个月后,工程项目如期完工,并全部一次性验收合格。

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觉悟和表率。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就战斗在哪里。

每天近25公斤焊丝盘、每年使用近千公斤焊丝;在温度超过50℃的密闭钢箱梁里连续作业,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就这么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对这份工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谁能坚持?

“做这个有时候也会让人着迷的。比如接到一个新任务,我就想研究,能用什么办法焊得更美观,焊缝怎样才能更整齐。”王中美说。

就是凭着这份执着,“大姐大”成了“免检王”。经她手焊接的焊缝,产品一次性探伤合格率达到99%以上,监理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哪些是她焊接的产品。驻厂代表、监理亲切地称她“免检王”。

2015年,中铁九桥创立了“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6年来,王中美以这个工作室为平台,现身说法,不断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劳模、先进的示范引领作用,利用自己在钢梁焊接领域的专长,围绕施工现场技术难点和热点,带领工友们相继开展30多项材质实验和焊接攻关任务,开展面向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考试等活动3600多人次,积极推动“劳模创新工作室”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推广。如今,在工作室,已成功举办两届九江市电焊工考试取证工作、两届九江市“才汇九江”电焊工技能大赛等。

2019年,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获“江西省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国中铁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国中铁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称号。

(未完待续)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