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个好地方——悠然庐山·魅力九江】陈茂林:石头上的造型师 “点石成精”蕴匠心

2022-10-21 18:37:00   掌中九江
浏览量 30777

庐山镌石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技艺,镌石也称金石镌刻,是将名人的名言名句、佳作、史料等书写后刻于石上的工艺。人与自然交感而语,赋文著诗镌石成景。今年78岁的陈茂林,以“石匠”的身份,结下了与石头的不解之缘,精心雕琢,让庐山镌石技艺传承至今。

精雕细琢的“石匠”人

陈茂林年轻时是个木匠,1976年拜师庐山市曹运鑑,学习制砚技艺。他聪明好学,又有木匠功底,这令他进步神速。1980年,他担任庐山市工艺美术厂厂长后,传承、发展金星砚制作。他在潜心研究金星砚制作技艺同时,不断提升雕刻难度,镌石技艺也成熟起来,在2008年、2011年相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星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镌石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陈茂林获评为九江市首届非遗“工匠之星”荣誉称号。

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庐山市山地丘陵众多,其中部丘陵带蕴藏着大量青石资源,是镌石的上佳材料,也是镌石技艺能够长久传承的重要原因。“一般选用光滑细腻的青石,也可用大理石、汉白玉、花岗石,但图文形态不如青石清晰美观。”陈茂林告诉记者,这门古老的技艺是用刀、錾等工具在石料表面雕刻图文的手工工艺,雕刻材料十分重要。

“胆大心细、吃苦耐劳。将木工技艺、制砚技艺运融在镌石技艺操作中,使作品提升活力、遒劲、生动。”陈茂林说,镌石常常需要在悬崖峭壁上作业,对于工匠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很高要求。为使作品留存久远,他会选择在结构细密、硬度较高的岩石上雕刻,操作难度较高以外,加上石面远不如书卷平整,操作时还要运用空间想象能力,整体考虑作品的平面呈现效果。

万千景象刻于石上

“镌石并非简单地将文字、图案刻于石上,还需要懂得书法及各家字体的章法,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准。”陈茂林介绍,庐山镌石属于二次创作,如何将名家墨宝恰如其分地拓于石上,不仅需要工匠操作灵活、下力均稳,还需谨慎考量墨的轻重以及使用合适的刻刀、掌控每一锤的力度等。陈茂林说平时他还要深究古人名帖,仔细琢磨他们的用笔方式,熟悉其起笔、运笔、收笔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握好镌刻力度,使作品看起来笔力流畅。

“在我看来,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生命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与石头的对话,只有找到契合点,才能镌刻出形意兼得、富有灵性的好作品。”陈茂林说,多年的镌石创作使陈茂林跟石头之间形成了默契,他能够在雕刻过程中将图案巧妙地与石头本身的特色结合起来,让创作的镌石作品显得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

多年来,陈茂林一直积极参与庐山景区诸多石刻的复原与新刻。白鹿洞书院在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期间,陈茂林和多名镌石工匠共同对其中的碑刻进行修复,助力“申遗”。2016年,陈茂林根据原件1:1地复制了国家一级文物——白鹿洞书院中明代大儒王守仁的修道说碑刻3块,还将其中缺失的文字补上了,深得专家好评。“镌石融万千景象、万般道理于石上,我们通过刻录名家名言名篇,不仅可以展示书法杰作,也可以让那些优秀的思想结晶流传百代,同时还能使自然美景越发多元深邃。”陈茂林说。

“点石成精”蕴匠心

他是石头上的“造型师”,一方顽石,在他的一双巧手下,成为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采访中,低调谦逊的陈茂林坚持说自己只是个手艺人。他对待每一件作品都精益求精,即便如此,他仍然说:“每件作品完成后再回头看,总有不满意的地方,总觉得还可以更好。”

“得传下去!”这是陈茂林一直以来最大的心愿。自踏入镌刻行业以来,陈茂林始终致力于庐山镌石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深知这项传统工艺的历史底蕴与传承价值,一直注重对庐山镌石遗迹的考察、镌石技艺的完善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如今,除了家中子女,陈茂林还收了两名徒弟,并带动其他镌石工匠与当地人才培训中心联合,共同促进镌石技艺健康有序传承。

陈茂林的双手上布满了刻刀磨出的厚厚老茧,他说这是修炼技艺的印记。“我们手艺人要提倡工匠精神,一天不练手就会生。要长时间学习,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这样才能出好作品。”陈茂林说。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金璐 图片由陈茂林提供)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