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丨(拾遗)杨叔子致都昌作家董晋的七封信

2022-12-11 14:32: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709

image.png

杨叔子致都昌作家董晋的七封信


■ 汪国山

2022年11月4日晚,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驾鹤西去,享年89岁。杨叔子先生因文缘乡缘,与都昌老作家董晋先生有很多的书信来往。董晋的后人至今留存杨叔子致董晋先生的亲笔信札七封,成为研究杨叔子人文思想的珍贵史料。

留存下来的杨叔子先生致董晋先生的七封书信,都是用印有“华中科技大学”笺头的信纸书写,每封皆二页,清秀飘逸的钢笔行书。最早的一封是写于2004年2月2日,当年1月18日杨先生收到了董先生的寄信及附上的《鄱阳湖》文学报。杨老在回信中称赞报纸办得很好,并予以鼓励:“环鄱阳湖地区,自古以来,大有人才,疏影暗香,非止少数,我深信,你们的工作对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推进先进文化建设这一战略任务十分有益。”杨老随信还附上了他的文稿《文化要传承,诗教应先行》,请董先生指教。杨叔子院士一生心系教育、知行合一。他倡导“育人,而非制器”的教育思想,他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传统,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他在我国理工科高校首倡并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先后在百余所院校举办人文讲座300余场,吸引听众30余万人次。由他任编委会主任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被誉为“重塑大学人文精神的力作”。他长期致力于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素质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杨先生心心为念的大学人文精神,在给董晋先生的致信中封封浸润着。    留存下来的杨叔子先生致董晋先生的第二封信写于2004年5月8日。信中对董老邀请他回江西参加当年的“鄱阳湖文学论坛”,因工作繁忙而不能前往予以解释。其谦谦君子风、殷殷文化情令人见信如沐:“由于工作太忙,日程均排满,无法前来参与盛会,身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确,鄱湖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一切在于有特色;何况,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周围历史文化沉淀极深厚。鄱阳湖文学的发展,极有利于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与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留存下来的杨叔子先生回复董晋先生的第三封信写于2005年2月22日。此信中非常难得地留存下杨叔子先生唱和董晋先生的一首七绝《和董晋先生》。信中写道:“乙酉年正月初九收到董先生赠诗书一幅,特步韵和诗以志谢: 金鸡高唱世谐和,鄱水滔滔涌曲歌。实愧诗人诗赠好,平生只顾力攀坡。”杨先生还在当年春节期间为“鄱阳湖文学论坛”写了一篇题为《乡情寄语:为鄱阳湖文学叫好》。在此文中,杨先生坦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抛弃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忘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中华儿女求解放奔富强的辉煌史卷,必将为自我所埋葬……所谓‘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其实是十分浅薄的认识与近视的观点,甚至可能误导文化建设的方向。”对董先生诚邀他来年参加第二届鄱阳湖文学论坛,杨先生动情表述:“至于第二届论坛能否参加,确实无法肯定,因为事情太多,分身乏术。然而还是老话,‘身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希谅!‘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我深信,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没有中国特色文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鄱阳湖区域要崛起,没有鄱阳湖文化的繁荣是绝不可能的。”董晋先生的原诗为《赠杨叔子院士》:“鄱阳湖口浪花和,父子双雄举世歌。科技人文齐播种,半承居里半东坡。”二老的唱和,留下了江西诗坛的一段佳话。

留存下来的杨叔子先生致董晋先生的第四封信写于2005年9月7日。杨先生在信中告诉董先生“最近一个多月,因病住院动手术”,病情刚愈,便提笔复信。杨先生信中留下了他力辞“挂名”的逸闻,其为人之笃诚、待名之谨严力透纸背:“函中所言聘请一事,名誉会长兼高级研究员是无力担当,不论从学术、能力上讲,还是从时间、任务上讲,我都不合适。十分感谢你们的深情厚谊,我只要可能,一定会为鄱阳湖文学研究会尽绵薄之力。”

留存的杨叔子先生致董晋先生的第五封信,写于2006年2月12日。杨先生特地注明当天是狗年元宵,他在此信一开头带点欢快而调皮的口吻问候董晋先生:“您好!新春好!丙戌旺旺年好!”杨先生收到了董晋新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雪凝轩诗歌总集”《魂牵梦绕唱湖山》,其中收录了杨叔子先生寄给董晋先生的专为“鄱阳湖文学论坛”撰写的长文《乡情寄语:为鄱阳湖文学叫好!》。在此信中,杨叔子的传统文化情结凝注笔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确是一个民族所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支撑。”信的结句,杨先生诗情勃发:“谢谢您魂牵梦绕的高歌!岂是黄昏诵,青山更照明。”

现存的杨叔子先生给董晋先生的第六封信是2006年12月13日写的。杨叔子先生赞同将“鄱阳湖文学论坛”改为“鄱阳湖文化论坛”。他更以宏观的视野谈及:“将文化事业同文化产业关系处理好,既各有分工,又彼此紧密结合,鄱湖文化将呈现出她巨大的生命力。”在这封信里,杨先生再次提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下的这个热词在近20年前就反复出现在杨叔子院士的文笺里,可见他总是一个勇立时代潮头的智者。

董晋先生遗物中留存的杨叔子先生给他的第七封信落款于2007年4月10日。此信是杨先生在外出差一段时间后的复信,对董晋先生邀请他参加第四届“鄱阳湖文化论坛”能否成行,表示要看工作行程安排,即使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会写些文章对家乡鄱阳湖文化的兴盛予以支持。杨先生在信末引用汉代王粲《登楼赋》中的“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表达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平生只顾力攀坡”,这是杨叔子先生在信中酬和董晋先生的诗句,亦可以说是杨先生对自己“科学人文总相宜”一生的传神表白。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