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钩沉)九江文庙今昔谈

2023-02-14 19:01: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694

九江文庙今昔谈

■ 老 石

圣庙巷是九江城区的一个老地名,因巷内有一古庙,名曰“圣庙”,此巷便由此而名。圣庙,本称文庙,是祭奉孔子之庙,我国古代凡办学之所,都要立有孔子之像予以膜拜,官学建塑像,私塾挂画像,每天都由先生率学子对画像行礼,此乃仪式,以示对孔圣的敬意。九江民间土俗,只知孔子即圣人,故称文庙为圣庙,此谓倒也显有几分敬肃。当我还是孩童时,听我们的父辈说,他们做伢儿的时候(民国初期),看到过这庙里供奉有孔圣人的塑像,虽是庙,但庙内无僧尼,只有庙祝,长衫纶巾,装束似道士。

待我成年,读了一点书,看过一些资料,知道了九江文庙的一些历史渊源及其演变的历史沿革。九江文庙,最早可追溯到南宋,为余崇龟所创建。余崇龟,字景望,江西兴国人,在南宋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7)出任江州(今九江)知州,在此任上,创办了儒学学宫,是为九江文庙之始。关于这事,还附会着一个离奇的故事,言余在江州建学宫,是源于一个梦。

余崇龟任江州知州时,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商人模样的人对他说:“我原本是江州的大富户赵氏,向来就怀有资助官府兴办州学的愿望,为此我积攒了白银一千两,正打算奉献给官府,恰在此时,遇上了巨寇李成率领众匪进掠江州,我便急忙将准备好的银两装进罐子里,埋藏在小南门外甘棠湖边一棵古槐树下,打算等到这场祸乱平息之后,再把它取出献上。然而不幸的是,我在这场祸乱中被匪徒所杀。现今您来到我家乡为官,施行很多美政,您为官的口碑很好,我觉得您是个值得托付的人,所以祝告您,请去小南门外甘棠湖边古槐树下取银,用它兴办州学,了却我的心愿!”余知州一惊,醒来,觉得很奇怪,便率随从兵众去甘棠湖边古槐树下,命兵众挖土,果然挖出了一大罐银两。余知州便用这银两,办起了江州儒学学宫。

这个故事离奇有趣,虽近荒诞,但也言出有本,为《国朝逸史录》里的一则记载。据传该书出自马端临之手,言马氏撰著《文献通考》之后,在晚年,又将自己数十年所阅所闻的轶事,悉心记下,汇成一书,以“逸史”名之。但清代学者潘永(《宋稗类钞》编撰者)考证,言此书非马氏所为,是后世之人伪托马氏而为,目的是借重马氏之名,使书能行天下。余崇龟建江州学宫,是为史实,所建因由当然也不是缘于一梦,此处述此故事,聊博一趣,当不得真。

由余首建的九江文庙,在元时毁于兵火,有元一代在浔的地方官,再也没有兴办儒学和文庙。大明开国,九江府大明首任知府龚琬,在九江重建府儒学,九江文庙被再度续起。龚琬,字时修,处州青田(今浙江青田县)人,洪武元年(1368)出任九江知府,为激发人们崇经尚礼,推行教化,建起了九江府儒学,在府儒学内特设孔圣殿,立孔子塑像,并定制每年春秋二祭(古时以社日为祭),由地方官、教谕、士子们来此举行仪式,祭拜孔子。自此之后,九江的文庙,府儒学,圣庙,都是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现今圣庙巷里的那个古庙,是清同治三年(1864),由时任江西巡抚的沈葆桢饬令九江府建起(见王定安撰《中兴将帅别传·沈文肃公》。沈葆桢,字幼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晚清时期的名臣贤吏,他任江西巡抚之前,曾为九江府知府,其时九江城为太平军所据,他成为进不了城的知府。当他升任江西巡抚时,九江城已为王师光复,便饬令九江府重新修建府儒学(文庙),借以激发兵燹后的教化。重新修建后的文庙,规模宏大,正门面临现今的丁官路(现浔阳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南门),纵深延至圣庙巷(现今依存的那幢古庙),自南向北,一进三重大殿,两边是庑房,中间夹着两个大广场,现今的外国语小学、新华书店及二者间的那段浔阳大道,都是清同治间重建的九江府儒学(文庙)故址,亦即九江人习惯上所称的圣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圣庙的主体改成了学校,恢复了文庙最初构设的主要功能,即九师附小。我的小学生涯,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后来兴建朝阳大道(即今浔阳大道),已成学校的圣庙便被分割肢解了,原始的圣庙仅存新华书店后面的一幢古旧建筑,它是现今残存于闹市稀有的一项古迹。

关于圣庙,还有一些趣闻,那是流传在民间的一些故事。当我儿时,从父辈们的说谈中听到,南兵打北兵(北伐)时,有许多南兵(北伐军)就在这庙后的庑房里驻扎,后来开走了,说是打安庆去了。日本人占领九江时,将朝南的庙门封砌,庙南的大场子和两边庑房就成了日本人的一个兵营。庙也空了,日本人运来了机器,安装在庙里,用机器碾米,当地的百姓就把这座庙叫作“机器米厂”。日本投降后,这庙又成一座空屋,于是有许多到九江城来讨生活的游民拥住在这空屋里,人杂,地面不安宁。巷内有户人家有天夜里被盗,丢失了大米,那盛米的袋子肯定有个小洞眼,第二天一大早,发现撒卸的大米从失窃人家一溜线的通往到圣庙里,从此附近的百姓心里都很忐忑。共产党来到九江,把这里的游民清走了,地面上变得安宁,圣庙周围百姓的心这才踏实了。

这些是我从父辈那一代人口中得知的关于圣庙的故事。按照这些说法,圣庙在北伐时还是一个庙,到日本人来时,就彻底地不是庙了。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虽不能奉为绝对的信史,但也不可予以绝对的摒弃。民间相传的许多故事往往反映了(或折射出)历史的真实。清代的大学者、史学家钱大昕就曾说过,“稗乘野史每每可补正史之阙”,所以他很喜欢读古人的笔记文章,很喜欢搜集民间流传的史乘趣谈。我想这应是读书探史的一种好方法。

随着历史的变迁,九江文庙已不复存在了,仅留圣庙巷内一幢早已不是庙的陈旧建筑,周围的棚屋把它紧紧地包裹,它也赖此扶撑,历百余年风雨沧桑而犹存。20世纪80年代,它一度作为华浔服装厂的制作间,被派上用场,红火了一阵。

圣庙,作为清同治间的一幢遗存,其内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在堂内绕堂一周的墙脚下,镶贴着许多碑刻,多是晚清遗物,很珍贵的。现住户进行室内装潢时,那碑刻都封到里面去了,这也算是一种保护吧!目前居住其内的居民也盼改善居住条件,希望此处能开发改造。一次,钟爱九江古迹的陈新代老先生,到这里拍古庙照片,被居民误以为是这里将要开发,许多人急切地问陈老先生“这里什么时候拆呢?”住户的急盼之情,溢于言表。这幢古老的建筑似也不可能永久留存,但我迫切希望,真要开发改造这里时,务必要将那些包裹在墙脚的碑刻,小心翼翼地取出。九江如能建一处保存并展出这些历史遗迹的碑廊或碑林,不啻是件功德事。

如今蜷缩在圣庙巷里的那座古庙,那幢满显苍颜的陈旧建筑,似乎在阐发着饱经沧桑的叙述,但它的故事,它的辉煌,早已被人淡忘。如今,许多九江人都知道有个圣庙巷,但许多九江人都不知道巷内圣庙曾负起的历史承载。圣庙巷,这个老地名,正给我们珍存着许多历史的印记!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