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钩沉)李渤和他的《辨石钟山记》(上)

2023-03-06 22:04:06   掌中九江
浏览量 33623

李渤和他的《辨石钟山记》(上)

■ 刘文政


李渤与九江的深厚渊源

李渤(772832),字浚之,是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李发的后裔。据《新唐书·李渤传》记载:李渤的父亲李钧,官至殿中侍御史,因为不愿养母而被世人所唾弃。李渤感到羞耻,不肯出去做官。与二哥李涉一道隐居到江西九江(时称江州)庐山栖贤寺、白鹿洞一带读书,李渤从此与九江结了缘。他曾在此豢养一只白鹿,甚驯。进出长相随,人称白鹿先生,居室称白鹿洞。白鹿性随和,颇通人性,和附近的人很熟悉。李渤常骑着白鹿沽酒,白鹿聪明识路,亦能认识酒店和店主。李渤有时将酒葫芦及钱囊系在鹿角上,白鹿独自代李渤去沽酒,归来李渤一查看,所沽之酒与酒资分毫不差。周围的人都感到惊讶。

李渤当时读书的白鹿洞,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全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唐长庆元年(821),李渤调任江州刺史。白鹿洞在江州近郊。他旧地重游,看见洞已修葺一新,便在那里为江州士子讲授国学,称“庐山国学院”,此即白鹿洞书院的前身。追根溯源,李渤应该是白鹿洞书院的创始人。所以现在白鹿洞书院还保留了纪念李渤先贤祠和后人雕塑的白鹿。

李渤刚到江州刺史任上,到处体察民情。发现朝廷度支使(管理财政的官员)张叔平,不顾百姓死活,在追征三十六年前所欠的税款。李渤便极力上书,为民请命。他对皇上说:“度支使要我追征贞元二年(786)逃户所欠四千四百一十贯税款。我所管辖的这个江州,只有耕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现在已经旱死一千九百多顷,可谓民不聊生。若按照度支使的要求,再强行追征三十六年前的旧欠税款,那不是雪上加霜嘛。如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我这个当刺史的罪责难逃倒是小事,可皇上爱民之心受到玷污可就是大事啊!我既上不敢负圣恩,下不忍鞭笞老百姓,在两难之中,我只有辞官回家一条路。请皇上体察微臣的这份苦心。”

这是何等的胆量,何等的情商与何等的智商?敢于拿来之不易的乌纱帽,同朝廷、皇上争曲直、斗输赢。最后他真的赢了。皇帝接纳了他的上疏,并下诏书说:江州所奏,实为恳诚。若不蠲容,必难存济。所欠旧款全部免交。

李渤在江州刺史任上不到一年的时间,却为民办了不少实事。如当时江州城南有一湖,面积一千二百亩。东抵北风嘴,西至滨兴洲,南接山川岭,北依浔阳城。因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如满天星光,人称景星湖。由于湿地宽阔,给南来北往的行人带来诸多不便。李渤决定在湖之西侧筑起一道七百步(约二里)的长堤,南连今琥珀山,北接庐山路,以沟通南北交通,方便行旅之人。堤上还建桥安闸,调节水位,有利农田灌溉和水上航运。这一利好工程,极大惠及江州百姓。人们为感恩这位好的父母官,借燕召公决狱政事于棠梨树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的典故,将景星湖改为甘棠湖,将所筑之堤称为甘棠湖堤,后亦称李公堤。后来还派生了甘棠路和甘棠街。因此《新唐书》在李渤传中有这样的记述:“渤又治湖水,筑堤七百步,使人不病涉。”

李渤从读书到出仕,与九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爱这里的子民,也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田园农舍。在白鹿洞读书期间,曾到江州辖区湖口等地观光考察。写下了著名的《辨石钟山记》。本文将着重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李渤《辨石钟山记》的历史地位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江西省宜黄县人乐史(9301007)编著了一本北宋初年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以下简称《寰宇记》。)在石钟山目下全文引录了李渤的《辨石钟山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予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音徐歇。若非泽滋其山,山含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贞元戊寅(798)七月八日

白鹿先生(李渤)记

《寰宇记》说,李渤这篇文章是他在隐居庐山读书时所写。这是不错的。李渤是长庆二年(822)出仕,被调回长安,任职方郎中。而《辨石钟山记》是写于贞元戊寅(798)。正是他隐居庐山读书的时期。李渤在记中也明确写道“予幽栖者”,还没当官。

太和元年(827)故吏湖口镇将吴文干将李渤此文刻在石钟山的石头上。修《寰宇记》时,乐史为了很好地记载石钟山,才全文录入书中。

唐朝,湖口还未立县,属彭泽县。后来的湖口县城当时只是一个军事单位。南朝·宋称湖口戍,唐初称湖口镇。吴文干是镇将,是将军,是这里最大的官。吴很看重李渤的文章,所以予以勒石存留。

下面就李渤《辨石钟山记》的有关问题,谈几点认识。

提到《石钟山记》人们恐怕都只记得苏东坡。因为他的《石钟山记》收录在中学教科书里。其实类似的石钟山游记的文章还多得是。1996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重版的、刘文政和徐奠磐先生合作校注的、清光绪李成谋、丁义方编纂的《石钟山志》,就收辑了:唐代李渤《辨石钟山记》、宋代苏轼《石钟山记》、周必大《石钟山记》、明代何乔新《石钟山赋并序》、邱浚《后石钟山赋并序》、李龄《石钟山后记》、程敏政《石钟山传》、李东阳《思石钟山辞》、唐枢《石钟山录》、罗洪先《石钟山记》、清代彭玉麟《石钟洞叙》和高心夔《石钟山铭并序》等等。

但是,在这么多关于石钟山的“记”中第一篇却是唐朝李渤的《辨石钟山记》。虽然汉代桑钦在《水经》中有“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有“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的记载。但都只是片言只语。而渤记虽然精简,篇幅不长,但主旨明确,描述清楚,议论得当,是一篇完整的游记类的文章。苏轼的《石钟山记》写于宋元丰七年(1084),渤记比苏记早286年。

地以人传,人以地显。石钟山之所以闻名古今中外,苏轼《石钟山记》立了大功,但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却夺了头功。

                     (未完待续)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坤

责编:刘芸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