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丨怀念恩师余昌泉

2023-04-01 11:50:05   浔阳晚报
浏览量 29762

 治病救人半辈,植杏林遍地。

  辛苦甘乳一生,育桃李天下。

  余昌泉,男,1923生,九江人氏,祖籍黄梅。10余岁开始从师于我国著名武术家及跌打药师──邬传凤(原江南镖局镖师,且先后多次担任过蒋先生在抗战时期行住于庐山工作期间的贴身护卫)学习中国传统武术及中医药学,并经常随同师傅行医于大江南北,为民众治病解难。1961年由甘棠公社医院调入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从事中医骨伤科工作,直到退休。1996年去世,享年73岁。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地听到隔壁左右的邻里说道:“去,快去找那个‘余光头’,就是地区医院(现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称)的那个大夫,他行,他很厉害,他有两把刷子,他一定能治好你老公的伤病。”当时小,也不能理解,既然他那么有本事,为何人们还送他这个不雅之名呢?心想,这个人一定很凶神恶煞,不好惹,难说话。后来有一次,我陪隔壁老吴带小孩去找这位大夫看病时,亲眼所见,他看病接骨都不用脱衣服,上手摸摸就好了。这时我才真的相信,他太厉害了。不仅如此,他说话还轻言细语、待人热情,且和蔼可亲。正是由于这次短暂的接触,让我改变了在心里对他的看法,以至于我萌发了拜他为师,学习中医的想法。只可惜,家境不丰,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来实现我的梦想。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从部队回地方后,有幸结识了我的同事──朱裔成教授,并在他的热情帮助与引荐下,终于让我儿时的愿望得以实现……现如今,余老师虽离我而去已是多年之事,但每逢清明时节,他那口传身教、殷殷教诲的音容笑貌,却总会让我想起,且那些历历在目的往事,也会涌上心头让人难以忘怀,恰如孟浩然君所言:“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啊!

  ● 师傅让饭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虽然是一句俗语,但确道明了一个真理。记得有一次下午,我在老师家学习较晚,师母怕我饿着了,就特意留我吃饭,并说让我先吃好再回家。当时我也真是不明事理就吃了起来,事后才知道,师傅为了让我吃饱,自己却是硬生生地饿了一个晚上,因为我把师傅的那份给吃了。现在看来这可能只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但在计划经济的当时,粮食可是很珍贵的呀,每个人都是有限量指标的。

  ● 卧床传艺

  有一年冬天,我来求教,当时老师身体抱恙并已卧床休息,当得知我来时,老师二话没话,就叫师娘把自己扶起,并说没事,然后就开始讲学……时至今日,老师依靠着师母,撑着发烧的躯体,为我授课传艺的品行,一直激励鞭策着我,让我在带教育人的道路上,以老师为榜样,严谨治学,从不敢怠慢。

  ● 朴实教学

  记得有一次,我提问:中医治病的方法论及道理何解,老师并没有用高深难懂的词汇教育我,而是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且形象的比喻说:“就像和稀泥一样”,干了加点水,湿了加点泥。当时我就被震惊了,老师真高明,一句简单的和稀泥,就把中医最高深的“阴阳平衡、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热则寒之、寒则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及现代医学中的“对症治疗”等精典之理及原则,给说得明明白白。

  ● 无私真传

  “家中之术不予人”“祖传秘方不外泄”,这是大多中医世家传承的一条戒律。然而老师却说,中医要传承,不能只传家人,要打破这些陈旧的世俗观念,让中医得到更好的发展。“小胡,你灵活勤奋,又有情有义,要常来我家,只要有空,我就会传授你更多的手法与方药……”

  后来,我曾多次带着老师传承于我的技术,出访国内外与中医学相关的重大学术活动,并多次应邀登台宣读论文,展示手法。其中“余昌泉治疗肩周炎的五大手法”还分别在《按摩与导引》及《中国民间疗法》杂志上发表,并获得首届国际传统医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对于老师传教的手法与方药,我还时常进行推演与琢磨,并在临床上加以运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解除患者之疾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老师无私不吝的言传身教之品行,正如我国古代医教传承的光辉思想一般:“疡科之法,全在外治,其手法必有传授……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

  多年之后的我,终于明白和感叹,所谓的“余光头”,它不是个绰号,更不是贬义词,而是具有:光明、无私、奉献之含义的褒奖之意,是人们对这位慈祥善良的医务工作者及老师的一种尊称。

(胡晓斌)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