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往事之——
“三苏”先后下榻圆通寺
■ 冯晓晖
概述:
1084年5月31日,苏轼初游庐山,宿圆通寺。
苏洵,字明允。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有《嘉祐集》传世。曾任校书郎、主簿等微官,追赠为光禄寺丞,赠太子太师。
苏轼,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嘉祐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号颍滨遗老。宋孝宗淳熙年间,追谥文定。北宋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作品有《栾城集》传世,包括《后集》《三集》。
苏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称“三苏”。
评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可以是神仙、圣人,也可以是“诗仙”李白、“书圣”王羲之,或者是“真神仙中人(黄庭坚语)”的苏东坡。正是这些人在庐山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文与典故,才造就了华夏第一“人文圣山”的美名。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都曾造访过庐山,并在同一寺庙下榻。他们都曾在庐山写下诗文,其中以苏轼的最为著名。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从黄州(今湖北黄冈)转任河南汝州(今河南汝州)团练副使,特别转道筠州(今江西高安)去会见弟弟苏辙。苏轼一家人从黄州出发,途经瑞昌,二十四日到庐山北麓,夜宿圆通寺。
早在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几死,后改谪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团练副使相当于地方武装部副部长,有职无权。在黄州的四年多时间,是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四年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也是他学术思想、哲学思想的建构期。东坡先生之名,就是在黄州时期得来的。
元丰七年,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使,属平级调动,但汝州离京城开封很近,显然是被优待处置,准备复职了。苏轼心情大好,他离开黄州,准备先到弟弟苏辙处探望后再前往汝州。苏辙数年前受他连累,也遭贬谪,在筠州就职。
有研究苏轼的学者称,苏轼这次会晤苏辙,从黄州泛舟而下抵达江州,再转陆路前往高安。这就有些奇怪了,既然坐船到了江州,为何不转入鄱阳湖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再到高安?
笔者查到的另一个记录,苏轼并非坐船,而是从陆路前往高安,他途经兴国军(今湖北阳新)、瑞昌后过江州,四月二十四日到达庐山北麓。
笔者以苏轼在黄冈寓居的定慧院为起点,高安市为终点,在地图上做了个步行导航,有趣的是时过千年,即便是现在开车,跟当年的路线也差不多。即过江后从黄石、大冶(北宋兴国军辖地)进入江西境内,路过瑞昌后到达九江,后沿着庐山西北麓南下,地图中红箭头所指的,是圆通寺的位置。笔者觉得,这个记录可信度更大。
今已荒废的庐山圆通寺建于南唐,曾为皇家寺院。南宋年间有数位高僧在此寺驻锡、挂单,其中几位与欧阳修及苏轼的父亲苏洵都有很深的交往。
时间回转,来到庆历七年(1047),也就是苏轼抵达庐山的37年前。38岁的苏洵在东京汴梁再次受挫,名落孙山的他意兴阑珊,决定来个祖国大好河山深度游。苏洵约同伴一起游逛了中岳嵩山,再南下江州,在庐山一带流连。圆通寺那时候叫圆通禅院,其中有位跟苏洵相熟的同乡,早先落第后在此出家。于是苏洵就住在圆通寺内,游遍了庐山后,当他准备在江西省内饱览河山时,却收到了父亲过世的噩耗,于是火速返回四川。
回到四川后,苏洵收敛改性,发奋读书,并担当起父亲的责任,正式管教起十岁、八岁的两个儿子。九年后,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到开封,一时间名闻京师。次年苏轼、苏辙应试,同登金榜,“三苏”之名自此开启。
治平三年(1066)四月二十五日,苏洵病逝于京师,年五十八。
元丰二年(1079)因受到兄长苏轼牵连,苏辙被贬为筠州监理盐酒税。他前往高安的途中,路过庐山,到了32年前他父亲住过的圆通禅院,并在庐山游玩,留下诗赋多首。苏辙到高安后,与庐山寺庙多有书信、歌赋往来,他为庐山所作的多首辞赋,后成为千古流传的名作。
元丰七年四月二十四日,苏轼终于来到了圆通禅院,这座曾经接待过父亲、弟弟的寺院,“三苏”的轨迹在庐山脚下第一次重合,那位因落第在此出家的苏洵的同乡仍在寺中。这天,是父亲苏洵忌日的前一天。显然,这是苏轼计划好的,就是为了这一天赶到这座父亲曾经流连的禅院。是夜,苏轼在寺中追祭父亲亡灵,并在佛前供奉的宝盖上题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赠予禅院住持可迁禅师。可迁禅师见此,抚掌笑道:“也是可巧,昨夜梦宝盖飞下,着地之处冒出火来,必有祥瑞之事”。苏轼为此赋诗一首并序:
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以赠长老仙公。仙公抚掌笑曰“昨夜梦宝盖飞下,着处辄出火,岂此祥乎!”乃作是诗。院有蜀僧宣,逮事讷长老,识先君云。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
通过诗句“此生初饮庐山水”,证实这是苏轼第一次到访庐山。
次日,苏轼离开圆通寺,前往高安会晤弟弟苏辙,他第一次到访庐山的故事到此结束。
宋代的圆通寺,是庐山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据称有僧众三千人。其后近千年,圆通寺屡建屡毁,今已不存。20世纪20年代,有学者到庐山做学术考察,见圆通寺仅存废殿一宇,佛塔地宫已被挖开,墓塔还在。
大部分史料声称,苏轼造访过庐山两次,其实是四次。其中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因为相隔不远,几乎所有的史料都将其合并为一次。
元丰七年四月二十四日,苏轼初访庐山,仅住一晚后就离开,未曾游玩。他着急去看自己的弟弟,怎么可能先在庐山游山玩水,再者又遇上父亲的忌日,到处游逛也不合适。
苏轼在高安苏辙处逗留半个月后返回(请注意这符合他北上就任的路程),这次他的时间更充裕,见过弟弟后心情更放松了。苏轼再次入住圆通寺,盘桓许久。这一次他将庐山、江州玩了个遍,创作出多篇诗文,其中有《题西林壁》《游石钟山记》被选录到当代中小学课本中,使庐山、九江的美名传颂于天下。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许钦
审核:姜月平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