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钩沉)义门陈氏:最早的农村公社

2023-07-17 18:00:00   
浏览量 31748

义门陈氏:最早的农村公社

■ 陈前金

农村公社,并非现代社会的首创。其实,中国早在唐宋时期,就创建过一个“15代不分家、聚族3900余口”的农村公社,这个农村公社名称为义门陈氏,地点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的义门村。这个创建时间比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还要早600多年的乌托邦社会,生存时间长达330多年,先后受到7位帝王的旌表。

义门陈氏,亦称为江右陈氏、江州陈氏,源于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创立于唐朝开元年间,兴盛于北宋时期。唐开元年间,陈朝宜都王陈叔明(陈后主的弟弟)第十一世孙陈阔举家迁居江州齐集里,合族同居上百年。陈阔的孙子陈旺于从唐开元十九年(731)因官置产于德安县长乐里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成为义门陈氏的肇基始祖。至第五代陈青始生六子,人丁开始兴旺,成为当地望族。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李儇御笔亲题“义门陈氏”四字,“义门陈”由此而来。

义门陈氏具有“一大二公”的特征。

一是大。陈旺在长乐里开基之后,日益昌盛。到北宋嘉祐七年(1062),全家人口增至3900余人。按人均耕地1亩计算,拥有耕地3900余亩,“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在中国古代,这绝对是一个超级大家庭。宋太宗赵匡义敕联一副“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宋仁宗赵祯题赠“萃族三千九百余口天下第一,合爨五百八十多年世上无双。”

二是公。义门陈氏实行公有制,“室无私财,厨无别爨”。土地、财产归家族公有,住房统一建造,家具、衣物统一配给。劳动统一调度,“男性田野耕种,女性养蚕织布”。办有“馈食堂”(公共食堂),整个家族在一起吃“大锅饭”。“堂前架上衣无主”。劳动时穿的衣服是公用的,劳动后换下来的衣服,由洗衣房洗好晾干后挂在堂前的架子上,谁需要都可以穿。义门陈氏实行一夫一妻制。义门陈家法中规定:“男皆只一室,不得置外妾,男年十八岁,则与占勘新妇,女则侯他家求问。”男婚女嫁由家族操办。义门陈氏建立了 “百婴堂”(幼儿园),孩子出生后由母亲喂养,断奶后交由“百婴堂”抚养。“三岁孩儿不识母”,孩子由家庭抚育成长。家族办有“医室”,实行免费医疗。还建有 “寿安堂”(敬老院),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人员,由“寿安堂”供养,死亡后由“寿安堂”安葬。为了解决子孙读书问题,义门陈氏创办了“书屋”和“书院”。“ 书屋”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和初中,“书院”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和大学。“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东佳是义门陈氏创立的书院,是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书院有房屋数十间,藏书数千卷, 所藏书帖号称“天下第一”。此外,还有20顷良田的收入作为书院的教育经费。书屋和书院的建立,促进了义门陈氏人才不断涌现。至北宋嘉祐八年(1063),义门陈氏一家历代为官人数达400人,累计中举人数达120人,其中官至宰相者3人、朝官(在京任高官者)18人,历代受封赠者42人。

为了规范家族成员的思想,训导家族成员孝顺重亲、团结和睦、明德修身、禁绝非为,形成良好家风,义门陈氏制定了《家训十六条》《家范十二则》和《家法三十三条》。其中“家训”“家范”的核心思想是“均等”和“和同”,体现了忠孝仁义的儒家理念和“大公无私”的内涵,在维系陈氏义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奉为“齐家”的典范。义门陈氏以忠孝节义为本,耕读传家,敬睦家邻,家风懿范,厚古照今之家风成为天下家族之楷模。宋嘉佑六年(1061),江南数月无雨,旱情严重,灾民遍野,饿殍盈苍。传说宋仁宗只身下江南视察灾情,走进江州义门陈,见这里生产生活如常,仁宗便讨教一老翁。老翁说:“义门陈人口众多,上下和睦,孝义治家,老少齐心。面对大旱之年,整个家族齐心协力,挖渠引水,乃避此旱,故生活如常。”仁宗感言:“江州义门,怡然相存,真乃义之所至也。”具有忠义家风的义门陈在唐宋时期先后受到7位帝王的旌表,有历史记载的题赠达到29次,可称为古今中国之最。公元937年,南唐开国皇帝李昪诏立“义门”,立乌头门,石柱高二丈余,右镌“义”,左镌“门”,免徭役、除杂科,“义门”既立,彰显四方,为一国之楷模,并下诏将“义门家法”收藏于国史馆。天禧四年,宋真宗赵恒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天圣三年(1025),宋仁宗赵祯题赠“萃族三千九百余口天下第一,合爨五百八十多年世上无双。”“家法”则侧重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是家族事务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第三代族长陈崇撰写的《义门家法三十三条》垂示子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完整家法。这部以儒家规范为基础的家法,字里行间体现了忠、恕、孝、悌的思想,在维系陈氏义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义门陈氏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义门陈氏设有“刑杖厅”,对违反家法的子弟执行惩罚。

由于义门陈氏实行“大集体”的生产模式和“大锅饭”的生活方式,压抑了家庭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成为一种生产工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生产热情和生活激情,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生存的需要。到宋淳化年间,义门陈氏连吃饭都成了问题,风调雨顺的年份尚能维持温饱,遇到自然灾害,整个家族都会饿肚子,“举宗啜粥,杂以藻菜”,要靠官府接济度日。官府“每岁春首要接济义门陈氏,借给官粟二千石,俟冬收之日,一斗只纳一斗,不要利息。”其次,义门陈氏以“耕读为本”,坚持单一的农业经济,农业投入大,生产周期长,收益少,而且受大自然制约,严重制约了家族经济的发展。三是子女由家族集中供养,父母没有了生活压力,没有了压力就没有生产的动力。同时,由于子女由家族集中供养,没有了家庭也就没有了亲情(3岁孩儿不识母),没有了生活的乐趣。四是非生产费用增大。义门陈氏发展到后期,家族人口多达3900多人,管理人员增多,后勤人员增多,公益事业膨大,非生产开支增大,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家族难负重苛。五是来自外部原因,也是更主要的原因。义门陈成了“独立王国”,已经影响到皇权的稳定。

北宋嘉祐七年 (1062),宋仁宗采纳文彦博、包拯等大臣的建议,以“义门陈孝义传家,分析各地教化天下”为由,强令“义门陈氏”分家。以第十五代族人为分庄主,按派分析成大小291庄,计江西110庄,楚地(湖南湖北)91庄,浙江、四川、广东、广西、福建等地90庄,依派拈阄,迁往各地。随后,江州义门陈氏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家族大迁徙,从唐开元十九年(731)陈旺移家于德安县长乐里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开始,到北宋嘉祐七年(1062)义门陈氏奉旨分家,历经331年、15代不分家的超级大家族从此消失。分析后的义门陈氏星罗棋布于全国七十余州县,因为这些陈姓都是从江州义门陈析出的,各家祠堂门楣上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故此有了“义门陈氏遍天下”之说法。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陈姓总人口5440万,居百家姓第五位。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左丹

责编:许钦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