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撷英·城市环境
■ 伍 穆
1、都市
车速慢下来了,透过车窗,都市五光十色的景象在缓缓流动。两边商店的大玻璃橱窗中,假时装模特儿带着永远不变的微笑,在机械地作三百六十度的旋转。大街上行走的人们都已经换上了夏装;浓密的中国槐下,姑娘们五彩斑斓的花裙子飘飘曳曳,像孔雀尾巴一般耀眼夺目。四面八方传来录音机播放的刺耳的流行歌曲和电子音乐。(路遥《平凡的世界》)
【点评】小说描写20世纪80年代女主人公田晓霞所看到的省城繁华的景象,在改革开放初期具有一定代表性。作者注意事物的立体感,将景物的色彩、声音和动态等刻画出来,反映了从乡村走出来的省报记者当时当地的特殊心情。
2、疫情下的城市
其时元宵没过,春节前开始的疫情,正是最严峻的时候,按说春节假期已完,往年早是返岗日,可瞧这状况,尚不知何日才能开工。妻儿就都先留在乡下老家,他率先驱车回省城,看到了此前从未见过的城市:店铺紧闭门窗,车辆稀拉,行人绝迹,偶有一个人出现,口罩也未能遮挡住目光的空茫和脚步的混乱;最吓人的则是公交车,司机驾驶着一辆辆空车,好像上头坐着的,全是幽魂。(林森《诗人》)
【点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小说通过对比手法,有点有面地刻画了疫情之下城市的特殊情景。
3、小街
老街不长,大约是全中国最小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的小街,无论是长度或是宽度,抬起脚就能丈量出结果。街头和街尾,鸡犬相闻。街道两旁的店铺,仿佛一些熟稔的旧友,面对面相向而立,门面墙尽是厚重的木板,将狭小的街道挤得愈发清瘦。(王俊《老街》)
【点评】这类古旧的小街如今即使在县城也不多见了,作者运用夸张、比拟等手法,突出了小街的短和狭,以及它结构装潢的陈旧,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4、街灯
街灯明了,在黝黑的暮色中,先是亮起一个个橙黄色的光斑,接着,明亮柔和的光便充满整个灯泡,尽力把光洒向街市。一长串橙黄的灯像一串链条,延伸到遥远的街头,拐到高耸的楼群之后。(苏叔阳《旅途》)
【点评】仔细观察会发现,在街灯点亮的瞬间,灯泡的光色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会有从暗淡到明亮的逐渐过渡,作者敏锐地写出了这个变化。
5、市声
现在上海弄堂不停地响起的是助动车声,门铃声,送快递、送盒饭、送牛奶、送报纸。当然,内中也夹杂着时尚女子高跟鞋的橐橐声,手机族们五花八门的超酷铃声,还有他们边走边接电话的旁若无人的哇啦哇啦声。(叶永烈《上海的声音》)
【点评】从声音的角度描写城市的特点,运用铺排的方法,有的事物运用拟声词摹写出声音的特征,增强了现场感和真切感。
6、城中村
在城中村里走了一趟,一街两行全是出租的摊位。一个一个的摊位全是卖各种小吃、水果、杂货的。街边上挂着音箱,卖豆腐还配音乐,有摇滚,有民乐,喜气洋洋的;隔不远有新开的网吧、电话吧、歌厅、美发厅之类。但在这样的街市上,又到处都是污水、瓜子皮什么的。还有人就坐在街边上,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打麻将。一切都显得乱糟糟的、生机勃勃的,却仍然是乡村集市的感觉。(李佩甫《生命册》)
【点评】城中村是城市中的一块“夹缝地”,存在一系列社会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正在逐步进行综合整治,使其融入所在城市。但因其房租便宜,生活方便,是许多乡下人进城、毕业生参加工作、年轻人漂泊时的首选。小说描写90年代某省城“城中村”的真实面貌,表现了它既乱糟糟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7、棚户区
旧城的西涝里还是棚户区,巷道逼仄,房屋老朽,各种电线被束成一捆如黑蟒一样穿过那排法国梧桐树。……经过一条横巷,两边墙上有白灰画成的圈,圈里都写着个“拆”字。而那些大杂院没有了大门,里边除了几间砖墙脊瓦的正房外,充塞了高低宽窄的棚屋。棚屋有的是水泥抹的顶,有的是塑料板搭成,还有油毛毡的,上边压着木条和石块。屋棚下堆集了各种东西:三轮车,自行车,砖垒子,作废的门框,旧电视机,大小不一的陶盆里长着鸡冠花,兰草,仙人球。(贾平凹《暂坐》)
【点评】棚户区与城中村不同。城中村原本是农村,房屋基本是村民自建;棚户区原本是城市的一部分,房屋以公房为主。前者是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现实问题,后者是较早开发的工业城市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城镇所遗留的历史问题。本文突出了电线在树上纠缠和即将拆迁的面貌,以及大量违建和乱摆乱放的不规范,准确地反映了棚户区的一般特点和问题。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刘芸
审核:姜月平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