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庐山诗话)白鹿洞书院吟出的“金句”

2023-07-24 19:23: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0222

白鹿洞书院吟出的“金句”

■ 阿 詹


唐乾宁二年(895),来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的王贞白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得中进士。但有人举报本场科考有舞弊行为,朝廷碍于舆论压力,只好推翻已发布的放榜,决定增加难度,重新开考。复考结果公布,王贞白再次金榜题名。随后,翰林院又于内殿增加复试,王贞白终以甲科登第。一时名噪京城,人尽皆知,那年他仅20岁。

王贞白年少时,慕名来庐山五老峰南麓白鹿洞书院求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最早可追溯至唐贞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据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传说中李渤养了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入,人称“神鹿”。唐代道教盛行,白鹿洞应是“白鹿洞天”之意。后李渤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

王贞白是江西广丰人,从饶河顺流而下,到彭蠡湖口,匡庐山扑面而来。于是庐山的峰谷泉瀑,云海奇观等等,皆化为少年王贞白诗中灵动的文字,比如可与李白《望庐山瀑布》相媲美的五言律诗《庐山》:“岳立镇南楚,雄名天下闻。五峰高阂日,九叠翠连云。夏谷雪犹在,阴岩昼不分。唯应嵩与华,清峻得为群。” 寥寥数句,便让庐山雄秀之姿,奇丽之景,跃然纸上,使人读来如身临其境。

王贞白“笃志于诗”,据考至少创作了五百首的诗词,与郑谷、罗隐、方干、贯休一起,被时人称为“江西四大诗人”。由于有过一段出塞行军的经历,他还留下了诸如《拟塞外征行》和《从军行》等经典诗篇,可谓是文武双全。

王贞白是晚唐文人中的一股清流,天性耿直,为人正派,因看不惯官场尔虞我诈,黑暗腐败,35岁前毅然弃官归隐,大有东晋五柳先生挂印逃官的风骨。回乡后著书立说,创办“山斋书舍”,造福桑梓,培养人才。南唐中兴元年(958),84岁的王贞白病卒于故里,被朝廷敕赠光禄大夫“上柱国公”封号,建立“道公祠”,葬于广丰区西门外城壕畔。

千百年来,真正让人记住王贞白的,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是当年王贞白在白鹿洞读书时,为了自勉而创作的《白鹿洞二首》中的一句,然而,却通常被人认为出自《增广贤文》,“金句”究竟出自何处?始终存在着诸多争议。新版《辞源》里“寸阴”的词条下引用了元朝同恕的《矩庵集》,其中有一《送陈嘉会》诗,诗中所说“尽欢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阴一寸金。”但后来被证实并不是这句名言的最早出处。通过查询各方资料,最后在《全唐诗外编》上册中的《全唐诗补遗》卷十四发现载有王贞白七绝诗《白鹿洞二首》,其中第一首就是《白鹿洞》一诗,诗中便有“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诗句,唐末的王贞白比元代的同恕要早出400多年,显然这首《白鹿洞》当是“—寸光阴一寸金”的最早出处。

白鹿洞书院开创于中晚唐、办国学于南唐、定名于北宋初年、振兴于南宋朱熹之手、元代尤盛,明代达到鼎盛,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停办,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出过朱熹(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南宋著名理学家)、赵葵(宋代宰相)、罗洪先(明朝状元)等历史名人,被称为“中国第一所学院”,又因这里走出了数百位进士,被誉为古代的清华北大。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诗文大意可解为:因专心致志地读书,竟不知已到了暮春时节,每一寸光阴都像黄金般珍贵,怎舍得丝毫浪费。如果不是有道友来逗笑,还沉迷在研究周公的精义、孔夫子的思想教导中。“周情孔思”当指古代读书人所读的儒家典籍。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人生苦短,王贞白在白鹿洞求学时,小小年纪便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为自勉吟出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金句”,有如此的悟性和过人的自律,难怪年纪轻轻其华才横溢。这句平实直白却蕴含哲理的诗句至今被奉为经典,广为传诵。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左丹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