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战线 文\摄
樊孝松,修水县大桥镇人,抗美援朝参战军人。于1932年1月3日出生,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编入江西省三团二营六连。1952年12月,编入华东三野第二十一军第六十三师第一八九团第二营第六连,于1953年3月15日赴朝作战。
1953年3月,樊孝松所在的第二营将士,来到鸭绿江边,步行到朝鲜新义州登上火车,至半夜下车,开始急行军。他和战友所驻守的乌云山(音译)高地,系“三八线”东面前线,与日本隔海遥望,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乘船登陆入朝的便捷之地。在奔赴阵地途中,每人背着五六十斤的行装,为避免遭到敌军的侵袭,部队白天隐蔽,夜晚行军,每次行走都是十多个小时,行程百里上下。有天黄昏,他们刚刚出发,敌军3架飞机远远而来,他们便立即散布到山上的树林中隐蔽。被敌军发现,敌人在飞机上用机枪向树林扫射。之后扔下几颗炸弹,把前面不远的木桥炸毁。敌机走后,他们即便穿着棉裤,也不得不涉水而行,全身没有一根干纱。天亮后,他们躲进山上的树林中,和衣裹在薄薄的棉被里,瑟缩着睡到中午。
由于连续行军,战士所带的干粮已经吃完,尽管饥肠辘辘,晚上还得继续前行。这时,得到15里之外的友军的支援,给予1000斤面粉充饥。樊孝松主动请缨,和19名战友每人背负50斤面粉,闯过20多条水沟,来回30余里,追赶匆匆前行的部队。樊孝松在跑过一条小沟时,踩在鹅卵石上,脚下一滑,扑倒在水沟里,脚崴了。他揉了揉,便又急忙把面粉扛在肩上,忍着剧痛,冷汗淋漓,咬牙赶上自己的部队。
急行军第六个晚上,他们终于到达了离宿营地1公里的地方。此时他们所吃的是一种叫作“豆饼”的东西,豆饼是我国东北地区大豆榨油后的下脚料,是用来喂马的草料。因粮食紧缺,他们不得不把又干又涩的一口“饼”和着一口水吞下。樊孝松和战友们夜以继日地抢修公路,期间遭到敌人飞机的侵袭。有次3架敌机前来,他们立即往山上隐蔽,结果被敌军发现。敌机上的射手用机枪对我军所在的树林进行扫射。作为机枪副手的樊孝松,立即扛了一箱子弹和一挺机枪预备上山。他深知机枪的杀伤性强,万一敌军蜂拥来袭,可以抵御敌人的冲锋。为不暴露目标,他立即扑在树下,这时一颗子弹从小腿后面的肌肉中穿过,血流不止。他告诉身边的班长,班长说,“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能叫,也不能哭,等下给你包扎”。樊孝松的父亲樊智清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通讯员,于1934年在余塅乡的山里被敌枪杀。作为烈士之子的樊孝松,继承父志,早把生死置之度外。
急行军进入阵地,便随着山势一层一层地呈“一”字形地排开,每人各自隔开七八米,深挖藏身之洞。洞深长宽各一米多,吃住全在洞内,上面用树枝树叶密密遮挡,之后深修战壕。敌军来犯,4架飞机在头顶盘旋,由于我军隐蔽得好,敌机没有发现目标,只能盲目地盘旋几圈丢下一些炸弹远去。见我方阵地没有动静,4列敌军端枪向阵地走来。待敌人进入射程之内,连长一声令下,我方机枪步枪一起开火,硝烟顿起,子弹呼啸,打得敌人掉头就逃。樊孝松扛着子弹随副班长跳出战壕,紧随其后,副班长端着机枪在前对敌扫射,和战友们一起打退敌人的进犯。
他们全班12个人,仅有一挺机枪、一把冲锋 枪,其他人都是步枪,每人4个手榴弹、4个炸药包。副班长为机枪手,樊孝松是副手,负责往弹匣装子弹、拆换打红的枪管。在第二次敌人对我军阵地发起冲锋时,副班长中弹身亡。他连忙抱起机枪,沉着冷静,在弥漫的烟尘中,“哒哒-哒-哒哒”地对敌人扫射。战斗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敌人伤亡大半。见敌逃跑,他跳出山洞,和战友们怒吼着向敌军冲锋。
驻守乌云山阵地期间,他们与敌军激战近20次,构筑着铜墙铁壁,顽强地把敌人拒之山前,有力地支援了友军的军事行动。
金城反击战史称“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次大型战役。敌我双方于1953年6月中旬即将签订停战协定,遭到南朝鲜李承晚集团的强烈反对并宣称南朝鲜准备单方面继续打下去,企图破坏全面停战的实现。因此,志愿军将金城以南地区的南朝鲜军部队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发起“金城战役”。
“金城战役”取得第一阶段胜利后,7月16日,联军先后集结5个师进行反扑。樊孝松所在的部队驻守的乌云山,恰恰是敌人重点突破的区域。最可恨的是,敌机不仅进行轰炸扫射,还对我方阵地进行侦察。由于多次激战,我方阵地被敌逐步摸清。敌军先用飞机大炮进行扫射和轰炸,常常草木横飞,尘土漫天,接着是后面的冲锋,对我阵地构成很大的威胁。这时,部队组织多个“对空”战斗小组,专打敌机。樊孝松所在的第六连,集中3挺机枪的正、副手6人,编成小组,他任组长。有次4架敌机来犯,各自向阵地俯冲而来,离地面最低仅30米,我方将士就潜伏在该区域的多个山头。见敌机俯冲头顶,樊孝松所在的小组集中火力向敌射击。敌人扔下串串炸弹,炸死我方2名机枪手。这时樊孝松告诉另一挺机枪的2名机枪手:“我们要不断转移阵地,待敌机进入射程,集中射击,过后立即隐蔽。”此举致使敌机一时找不到准确目标,只能在空中盘旋,扔下几颗炸弹飞走,樊孝松的腿部被弹片击中,这是他第二次负伤。因指挥得当,减少伤亡,军部发文到连部,给予樊孝松“对空”战斗嘉奖。
1953年至1957年的在朝期间,樊孝松共计立功三次,由普通战士晋升为班长至上士班长。
1957年6月,樊孝松退伍回乡,积极响应中央和地方政府号召,进入初级社,不久并入高级社,克服了个人农具、劳力不足的困境,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12月,樊孝松当选为界源高级社委员会的领导班子成员。次年8月,他被调入沙湾人民公社武装部,负责“武装机动连”的民兵组织训练工作。
1960年,樊孝松不负使命,以公社党委委员的身份,兼任界源大队党支部书记。该大队700多人口、700多亩水田,地质为沙子田、砂石山,“天晴三天田起火,落雨两日水成灾”,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生活极为贫困。樊孝松上任后,率领群众植树造林、修建公路、积肥造肥。他带领群众在山顶深挖30多口阔大的水塘、兴建两个小型水库、在石山上开凿2300米水渠,这些水利工程,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由于改造了生产环境,田地水肥充足,全大队稻谷年产量由1960年的20万斤,提高到1968年的70万斤,该年向国家上交33万斤“公余粮”,被评为全县红旗单位和九江市“西大门”的先进单位。同年他当选为县委委员。1976年在沙湾公社担任书记期间,沙湾公社被评为江西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对党忠诚不忘初心和身先士卒吃苦耐劳密不可分。无论寒暑雨雪,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杭口公社担任书记期间,樊孝松带领干群支援兴建新湾公社中型水库——南茶水库,三个冬天都吃住在工地。樊孝松先后担任沙湾、杭口、水源公社书记,及大桥区工委委员、修水县委委员等职,于1994年退休。
樊孝松,一个基层的普通共产党员,不管是在朝鲜还是在家乡,都是一如既往地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和初心,向着敌人或困难,呼啸向前,冲锋陷阵,夺取胜利!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左丹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