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历史回眸) 10月往事之——蒋彝的谜团

2023-10-28 18:40: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595

10月往事之——

蒋彝的谜团

■ 冯晓晖

概述:

1977年10月26日,蒋彝在北京逝世。

蒋彝(1903年5月19日~1977年10月26日),江西九江人。画家、诗人、作家、书法家。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被收入20世纪50年代英国编纂的《世界名人辞典》。美国科学院艺术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先后获美国长岛大学、香港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国立大学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

评述:

蒋彝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曾有过广泛的影响。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件,一是“洋人与狗”,另一个是可口可乐的取名。

《洋人与狗》是蒋彝于1972年发表于香港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他少时在九江英租界的遭遇。

蒋彝生于九江,自小聪慧,儿时跟着父亲和亲戚学画画,诗文画皆精。他父亲去世得早,蒋彝由祖父母带大,哥哥蒋笈曾是江西政坛上的人物。据蒋彝回忆,在11岁那年,75岁的祖父带他到洋街(今滨江路)散步,走得疲惫,就在租界设置的长椅上坐下休息,却被租界巡警呵斥驱赶。祖孙二人不得不屈辱地离开,走了不远,看见另一把长椅上坐着一位女洋人和一只大狗。从那以后,蒋彝发誓再也不进租界。直到“五四运动”,他拿着“打倒帝国主义”的旗子,冲进了租界,把英国的巡捕头捆了起来,才算是出了口恶气。

蒋彝在文章中还说,他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投考大学,在环龙路的法国公园门口亲眼看到“华人与狗不得进入”的招牌。从那以后,他一直讨厌洋人,也讨厌狗。他后来在九江当县长,为了维护本地的利益跟美国石油公司硬扛,被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免职,不得不离开九江。

这篇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的文章很有名。“华人与狗不得进入”的故事是欧美列强羞辱欺压中国人的最典型的例证。蒋彝这篇文章既有在九江英租界的亲身经历,也有在上海法租界的亲眼目睹,更有他本人与美国商团与国民党买办势力的对抗,涉及了三个帝国主义国家,文字生动感人,一位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爱国人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写这篇文章时蒋彝已离开中国四十年,年近七十,或许他有些记忆的偏差。“五四运动”时蒋彝十六岁,正在江西省立第三中学(今九江一中)读书,运动期间九江人民革命热情高涨,但冲击的对象是日本商人,和英国人没什么关系,怎么也不至于把英国巡捕头绑起来,当年的报纸也没有相关报道。蒋彝最难解释的是:既然他这么讨厌洋人,为什么在欧美几十年过得如鱼得水,也没见他有什么左倾的政治倾向,反而广受帝国主义国家上上下下的尊敬。

在《华人与狗》这篇文章中,蒋彝先生是这么解释的:“不入虎穴……”显然,蒋彝先生的用意很深,寻常人难以理解。

蒋彝的确在上海求学过一段时间,上的是大学预科班。1922年,他考取了东南大学,就读于化学专业。1925年毕业后,他先在江苏的一所中学教书,后回到九江任教于光华中学(今柴桑区一中)。1926年北伐军光复南昌,蒋彝弃笔从政,就任江西省教育厅教育委员会委员,后来跟着白崇禧的部队到了上海,在政治部担任书记长。据称,蒋彝因为蒋介石叛变革命,愤而离开部队,在大学教了半年书后,被委任为安徽芜湖县县长。一年后调任安徽当涂县县长。1930年,蒋彝调任九江县县长,当了自己家乡的父母官。

1930年,九江已从市降格为县,蒋彝担任的九江县县长等同于现在的九江市一把手,是最大的父母官。一位因蒋介石叛变革命愤而离开的有志青年,居然在国共矛盾最尖锐的时候,连着当了几任国民党县太爷。显然,蒋彝先生的用意很深,寻常人难以理解。

据蒋彝自称,因为性格耿直,总看不上那些国民党官僚和军阀的做派,总是为民请命,却又屡屡挫败。请注意,他总干不下去,却又总能换个地方继续干。

蒋彝在九江当了两年县长,自称却因为当地驻军欺压百姓,却又难以调解,愈发愤懑。尤其是因为美国石油公司买地仲裁官司,他为了维护九江人民的利益,与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熊式辉命令他永远离开江西,不得再在本地任职。

蒋先生不仅迅速离开了江西,而且离开了中国。按照他的说法,是因为对国民党政府感到深深的绝望,他决定到他鄙视的洋人世界,学习化学工业,准备以实业救国。

在1932年年底,蒋彝来到了伦敦。初期他的生活困苦,全无目标,所谓的学化学也就是说说罢了。然而,过不了多久,在伦敦这个世界大都市中,能吃苦、有天赋的九江男人展现出了他的异乎寻常的天赋。

这一期间,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和蒋彝联系到了一起。据说,1927年刚刚进入中国时,“Coca-Cola”有个拗口的中文译名“蝌蝌啃蜡”。独特的口味和古怪的名字,其销量可想而知。1933年,负责拓展全球业务的Coca-Cola出口公司在英国登报,以350英镑的奖金征集中文译名。旅英学者蒋彝从《泰晤士报》得知消息后,以译名“可口可乐”应征,被评委一眼看中。

350英镑当年可以在上海买一间小房子,对于仅带了100英镑闯伦敦的蒋彝来说,着实解了燃眉之急。“可口可乐”是外国产品取中文名的最优秀的范例,被写入无数教科书,广为流传。

这段故事很像是真的,在蒋家后人写的文章中也被特别提及,但声称奖金只有6英镑。6英镑的奖金居然在《泰晤士报》登广告,委实是寒酸了些。征集中文译名,理应在中国的报刊上刊登广告,怎么会到远在欧洲的英国登广告?于理于情都说不通。更说不通的是“蝌蝌啃蜡”这个古怪的名字,笔者为此查了民国报纸数据库,没有以此为名的广告,反而查到了可口可乐刚进入中国时取的名字:可口露。

可口露广告第一次刊登在《申报》上是1921年5月1日,这一名称用了9年,后改名为可口可乐(可口露的名字后来被另一家公司使用)。有研究者查询,可口可乐第一次以广告名出现,在1930年5月刊行的《商业杂志》5月号上,标明为“屈臣氏汽水可口可乐”。经笔者查询,《申报》第一次刊登可口可乐广告在1930年7月,也就是蒋彝刚调任九江县县长的时候,距离那段应征故事还有3年。也有研究者查询了《泰晤士报》数据库,并没有发现可口可乐公司刊登广告有奖征集中文译名之事。蒋彝翻译可口可乐的故事显然是无稽之谈。这传说是怎么来的,笔者不得而知。

需要说明的是,瑕不掩瑜,蒋先生一度享有很高的世界声誉,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以前不能回国,可以理解,直到中美建交,在外面漂浮了四十多年的游子,终于历经艰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在北京去世,归葬庐山脚下。蒋彝是个爱国、爱家乡的艺术家,也是九江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之一。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姜月平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