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县黄花镇新民村一栋宅子前,一位矮小瘦弱躬背老者,在阳光下清扫浮尘。见有人来,微笑着打招呼。那笑容,谦和、清淡、遥远,因了这笑容,这形容普通的老者忽然散发出一种奇异的光辉。
老者名高凯初,出生于1924年,高凯初的家乡新民村地势三面高,中间低,如“蟒蛇盘燕窝”。曾经的新民村,有“小南京”之称。商店琳琅满目,南北货物俱全;尤其是中药名医,名传附近州县,求医者不绝于途;又多名儒设帐传经,学子不仅有本县富家子弟,安徽东至、宿松、望江,江西湖口、鄱阳等县士子,亦慕名前来求学。可高凯初有一对见识超前的父母,他们变卖田产,供两个大儿子去上“洋学堂”。到了三子四子,因财力之限,只得让他们接受着传统的私塾教育。高凯初是他们的第三个儿子,13岁前,熟读四书五经,打下了不错的国学底子。
如果不是日寇的炮火,高凯初也许会成长为“乡间名士”。历史没有如果。1938年6月26日,马当要塞失守的日子。高凯初一家人正准备吃早餐。空中突然传来敌机轰鸣声,很快,爆炸声呼啸声震撼大地,整个村庄被烟尘笼罩。三架、六架、九架,敌机不断从空中低飞掠过,机身上的“大红饼”看得清清楚楚。魂飞魄散的小凯初,跟随着一位村中族叔跑出家门,伏在芭茅丛生的山墈下,头顶上的芭茅被飞机上的螺旋桨扇得呼呼作响。整整一天,水米未进。经此,繁华富庶的“小南京”变成了堆堆瓦砾。村民也四散踏上了逃亡之路。高凯初与父母一道,逃难至景德镇,暂时安顿下来,之后考入浮梁县中学,开始接受现代知识教育。1940年,高凯初的父母相继病逝。其大哥高阳初,曾参加惨烈淞沪会战、三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曾任王陵基72军新十五师师长。二哥高平初,曾参加远征军缅甸作战,在松山战役中为李弥第八军第一师第一营营长。后升上校团长。他们征战南北,与景德镇的三弟四弟失去了联系。从小衣食无忧的高凯初哥俩,过上了身无分文,居无定所的生活,虽然凭借沦陷区难童的身份,完成了中学学业,但未来何去何从,能否达成心中所愿?
高凯初立誓扫清胡虏,救中华民族于危亡。少年心中,唯有从军,方可快速实现报国之志。1943年,高凯初考入国立中正大学,同年被选录为远征军,因日军切割了出国通道,不得已经广西桂林转入江西瑞金,1943年底进黄埔瑞金第三分校学习。高凯初清晰地记得在瑞金分校学习时,与同学们一道,参加阻击日军南下长汀的梓山战斗。他记得炸弹爆炸的火光,记得夜晚的饥饿与寒冷,记得起初的害怕与后来的镇定。当时国民党三战区的野战兵团,都远隔在各战场,无法调来阻截敌人。3000余学生兵,与日军激战三昼夜,硬是没让日军前行一步。前来接防的国军,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好样的!我们来换你们了。你们可以回学校去了。等着听好消息吧!”
在全国人民的同心抗日下,好消息终于来到了。1945年,抗战结束,高凯初转到成都黄埔军校就读,1946年中央陆军军校21期步科毕业。后任国军某团参谋。他还曾就读于正大语文系和南林财经系,被战友们誉为文武双全的军中才子。1949年所在部队起义后被改编为解放军18军,1955年退伍还乡,后执教于黄花乡新民村小学直至退休。他的大哥高平初,1973年特赦后为九江市第九、十届政协常委。二哥高阳初经改造分配到中共川西分校当教员。四弟高晓初参加了抗美援朝,为志愿军特二师炮兵,回国后在彭泽县茶果公司工作。在抗日战争中,高凯初兄弟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和千万名抗日军民一道,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还我河山的不朽篇章,彰显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精神和民族气节。
100岁的高凯初,依然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这个孱弱的老人,身体里仿佛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声音洪亮,站在那里,过往风云从他那铿锵的语调里跑出。当然,也会有遗憾,如果年轻时不是心高气傲,一心只想成大业,错过婚姻,也不至于孤独一生。好在,这个世界没有忘记他,没有忘记这些曾经的卫国者,经常有志愿者上门看望,聆听、记录,帮助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战马萧萧夜演兵,
关山万里扫胡尘。
沙场百战将军死,
凌阁千秋壮士名。
卸罢征衣归故里,
重温经典习诗文。
满庭桃李花如锦,
九域芬芳壮国魂。
这是高凯初自撰的一首诗,多才多艺的他,脱下戎装后,隐居乡间,写诗作文,在各类诗词大赛中获奖;自费编印《小院秋灯》《烽火华年》两书,抒怀、记下亲历的峥嵘岁月;他唱戏、扎灯、写剧本,传承文化,成了故里另一种意义上的“名士”。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连国秀 文/摄)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刘芸
审核:姜月平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