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散文苑)红蓼滩头秋已老

2023-12-16 19:12: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627

红蓼滩头秋已老


■ 王金玉

“红蓼滩头秋已老,丹枫渚畔天初暝。”诗人眼里和心中,红蓼已成为秋天、秋光、秋色的象征。秋已老,便是暮秋也。

暮秋的凉风与落叶,诉说着草木的枯荣;暮秋的明月与夜晚,诉说着不变的思念;暮秋的菊花高傲,浮云清空,枫叶血般艳丽,点缀暮秋的绝美,而我们世代居住在桂家湖的农村人感知暮秋最美的,是围绕湖畔的红蓼。

红蓼,俗称狗尾巴花,学名叫红草、大红蓼、东方蓼、大毛蓼。红蓼是蓼科,蓼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红蓼,最喜群居。只要遇到,不会是一株两株,而是成群成群的。好远就能看见红艳艳的红蓼,在秋风里摇曳,那鲜红,似火一般的热情,美得炫目,是暮秋的最美色。

阳光朗润,湖畔幽静,秋风凉凉,蓼花鲜艳,抚摸蓼花禅意出,万物静观皆自得,孕育出生发于心的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

蓼花的美,犹如片片枫叶被金秋羞红了脸的腼腆美;蓼花的美,从它随风摇曳的影子里,古代诗人最能感受它的妩媚。唐代诗人郑谷的《蓼花》:“簇簇复悠悠,年年拂漫流。差池伴黄菊,冷淡过清秋。晚带鸣虫急,寒藏宿鹭愁。故溪归不得,凭仗系渔舟。”诗人笔下的蓼花,呈现别样的悠闲,别样的意绪,别样的清愁。杜牧诗曰:“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写蓼花是暮秋的一道亮丽风景,是留恋秋景的象征。张孝祥诗曰:“红薯一湾纹撷乱,白鱼双尾玉刀明。”用白描手法写得美妙,富有动感了。陆游诗曰:“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怎一个“醉”字了得,把蓼花的美,写活了,写得令人迷醉。诗为心声,我这个爱酒人也随之醉了。

在万物萧瑟的秋老时节,当其他植物花卉渐渐结束花期之时,清瘦的红蓼以不凋的信念,以自己喜欢的姿态,自由生长,随遇而安,不择地势,与水相伴,最是血液丰沛。故此,文人墨客的字画中,红蓼成常见的题材。宋徽宗赵佶的作品《红蓼白鹅图》中,一只白鹅在红蓼下安静地梳理自己的羽毛,一红一白的鲜明对比,让暮秋淡雅了萧瑟。佚名的《红蓼水禽图》,马荃的《红蓼野菊图》,入眼是易水水不枯,萧萧风不冷,寒藏宿鹭愁为暮秋杀青压卷。齐白石更是多次以红蓼为创作题材,《红蓼鹌鹑》《红蓼彩蝶》是其中的佳作。

暮秋的风让人直感凌厉,暮秋的风吹得万物萧索,唯有红蓼高高挺立于风涛寒流之中,以它高贵典雅的水红映照两岸。暮秋又总是云淡风轻,有诗句靠近落叶铺满地,这是心灵震颤的瞬间。秋风很远,望见村头池沼边那株老树下,蓼花水畔伟岸。沿村路走,蓼花散漫的清气里有位伊人在水一方的暮处与蓼花相遇。蓼花普普通通的身姿,色彩单调的花朵,真正的是想不出怎么会蕴含如此醉人的清香。伊人附在蓼花耳边悄悄说,每一个暮秋我都来看你。

钓鱼归途的我,也如伊人暮看那一朵红蓼,半跪在归途的河畔上,向我献上无边无垠的哈达。暮看那一朵红蓼,是水红色的,多像我最初的红妹,待闺未远嫁。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刘芸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