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人对庐山的开发为庐山留下一份特殊的文化遗产。这里建有20多个国家不同风格的别墅,其中美国和英国风格的别墅占多数。20世纪初牯岭社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外都有知名度。由于长期居住在庐山的外国人增多,外国学校随之兴建,牯岭美国学校是其中之一,这也说明庐山常驻的美国人不在少数。庐山的中美人民交往的故事见证了中美人民之间的美好情谊,而这些故事的留存得益于牯岭美国学校协会。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2023年10月,牯岭美国学校协会会长史蒂夫回到中国、回到庐山,再次开启中美民间交流活动。
史蒂夫担任牯岭美国学校协会会长之职长达15年,他一直致力于中美民间交流工作。笔者与史蒂夫初见于2011年庐山一个国际交流项目的开幕式。为了这个国际项目,史蒂夫不仅自费来庐山参加活动,而且还自费创建了牯岭美国学校协会的网站。遗憾的是这个国际交流项目因故只开办了两年,而笔者和史蒂夫的友谊一直未断。
史蒂夫虽出生并成长于美国,但是受家族长辈影响非常热爱中国。130年前,史蒂夫的大家族来到中国工作,家族有近20个孩子在中国出生,大多数留在中国工作,家族和中国渊源深厚。自2002年以来,他自费参访中国10余次,其中庐山8次。他讲述了曾经生活在中国的家族成员如何把中国作为自己的家乡,并与中国人一起抗击日军的入侵、对抗洪水、饥荒和疾病的故事。在近20年里,史蒂夫在中美两国民间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他的文化交流成果在中国5个不同地方的博物馆展出。
2020年,史蒂夫98岁高龄的叔叔去世,这就意味着牯岭美国学校仅有的两位老校友又走了一位,随着这些老校友的离去这段历史也将随之流逝。于是笔者和史蒂夫的合作开始,他负责收集有关学校的资料,笔者负责翻译、写作和发表。经过三年的时间,我们的合作已经有初步成果,本文的故事大多是史蒂夫孜孜不倦收集的成果。三年来,史蒂夫一直规划来中国的行程,但是因疫情一直未成行。2023年史蒂夫的“返乡”之旅终于得以完成。
那天笔者手捧鲜花来到庐山高铁站接他,七年后相见的喜悦溢于言表。他仍旧是那么神采奕奕,只是黑发变成银发。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一夜未眠、首次无翻译陪伴独自在中国旅行的忐忑,没有让他疲倦,我们从高铁站一直聊到庐山。这次来中国,给他最大的震撼是高铁让他的旅行更快更便捷,乘坐庐山索道不仅能让他快速上下庐山,而且把美景尽收眼底。此次在庐山,史蒂夫和美国驻武汉领事馆总领事一行的行程有重叠。在与美国驻武汉领事馆前期沟通后,按照他们的意愿特意安排参访与美国历史有关的景点。
第一站:含鄱口
我们在含鄱口远眺鄱阳湖,站在含鄱亭上遥看五老峰。五老峰曾用名狮子跃,它的美景深藏于曾经居住在庐山外国人的记忆里。五老峰上有庐山唯一的一块英文石刻。石刻是1935年由牯岭美国学校最后一任校长奥尔古德先生撰写,讲述了离石刻不远亭子的由来。1933年夏季的某天,奥尔古德校长和中国好友林先生到五老峰游览,突遇倾盆大雨,林先生不幸抱恙。推己及人,林先生出资建了这座亭子,并取名待晴亭,于是一位美国人撰写的英文石刻把一位中国人的善举永存于此。
含鄱亭的西边是庐山植物园。庐山植物园建于1934年,是中国的第一个亚热带高山植物园。在抗日战争时期,植物园主任是建园三老之一秦仁昌。在日本人攻上庐山之前,植物园的员工全体撤退,受秦仁昌主任的委托,牯岭美国学校校长奥尔古德先生把植物园珍贵的档案和书籍带到牯岭美国学校藏起来,准备等到战争后送还。
第二站:庐山博物馆
庐山博物馆里的老照片展厅总让游人驻足于此。这些老照片展示了庐山是如何从荒蛮之地慢慢变成避暑胜地,以及外国人在庐山生活的印记、当时的自然风景和历史遗迹。这些照片由一位名为斯坦利的美国人捐赠的,笔者和斯坦利有过一面之缘。2012年一个湿冷的春夜,笔者在庐山的一个小餐馆听他讲自己故事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他是九江学院的外教,他经常上庐山寻找家族在庐山的痕迹。他说在他年幼时,奶奶经常给孙子们讲他们家族在中国的故事。他们家族在中国沿长江的几个大城市建医院、学校,并拍摄了很多的照片。他奶奶说这些照片属于中国,希望将来这些孙子们有机会代表他们把这些照片和他们曾经在中国的故事带回中国,最终他完成了这个传递任务。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了中国,来到祖辈曾经生活过的城市,寻找他们的足迹并捐赠照片。那晚,他赠给笔者三本自己编辑的家族故事书,当时笔者的儿子也在场。斯坦利告诉他,时间过得很快。是呀,转眼当年的小学生已经是研一的学生。
庐山博物馆位于芦林湖畔,芦林大桥边有条路通往三宝树,从牯岭美国学校有条小路可直达这里,再往下有黄龙潭和乌龙潭,这里是学校学生们夏季游泳的好去处。2018年,笔者曾带着来自美国的罗素家族一行六人探访他们先辈在庐山的足迹。他们是受常州的一家医院邀请参加医院100周年庆典,他们的爷爷是这家医院的创始人。离开常州后,他们开始探访和家族有关的其他地方,于是来到庐山。他们中有一对姐妹请笔者带她们去翡翠潭看看,因为她们有一张母亲在那拍的照片。她们的母亲曾经是牯岭美国学校的学生,想必她是从学校走到这里来玩耍的吧。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当年的翡翠潭就是现在的黄龙潭。六人中有五人是年近80岁的老人,另一位是姐姐的孙女,她是在读大学生。虽然路不好走,但他们执意要去。姐妹俩不顾湿滑,爬上母亲曾经拍照的石头合影。笔者为姐姐的孙女在同样的地方拍了张照片,令人吃惊的是一道光环将她罩住,宛如天使从天而降。笔者想此时她的太祖母在她的心中种了一颗种子,她与庐山、与中国已不可分离。
从庐山博物馆往牯岭街方向,大概300米左右路边的树林曾经是外国人的墓地,当地人叫洋人坟。因历史原因,墓地已经荡然无存。2015年,笔者曾偶遇一位来庐山寻找叔叔墓地的美国老人,他的叔叔曾就读于牯岭美国学校,因病去世葬在庐山。笔者把老人带到这里,我们站在被大树环绕的林中遥想这里曾经的样子。这位老人讲述了家族的故事,他受家族影响非常热爱中国。他的父亲是水利工程师,曾经参与湖北一个水库的修建,他的故事被永久地刻在水闸的一块石碑上。
近两年笔者曾经遇到两批人来庐山寻找一位中文名为郭凯蒂的美国女士的墓地,她曾经是南昌一所幼儿园首任园长和南昌一中学的首任校长,这所中学的前身是女子学校。幼儿园的管理者和中学的老校友,追根溯源找到庐山,只为祭奠这位终身未嫁,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幼儿和女生教育的美国人,她改变了一批中国孩子的命运。
有位来自美国的利比医生也长眠于这里。利比医生创建了南昌第一家西式医院。这家医院在建院100周年时,邀请利比医生的后代到南昌参加庆典,他们也曾回到庐山探访家族在庐山的足迹。在抗日战争期间,利比医生夫妇在家收留并保住了300多名中国难民的生命。利比医生曾被日本人任命为美国驻庐山的代表,在日本人举办纪念性活动时,他们要求利比医生参加,遭到利比医生的拒绝,即使面临生命威胁他都没有屈服。后来他因病去世葬在庐山。
第三站:牯岭美国学校旧址
1916年牯岭美国学校开始办学,最初借地上课,直到1921年学校主楼建成。学校中途由于内战等原因关闭过两次。1937年12月底,由于日本军队攻占庐山山脚地区,牯岭美国学校师生撤离。他们从庐山牯岭出发最后到达武汉,坐上开往南方的由日本政府授权的国际难民列车离开。1938年1月《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张以国际难民列车为背景的照片,史蒂夫的父亲和叔叔站在列车前。牯岭美国学校师生回到美国后,建立牯岭美国学校协会。
从洋人坟出发,5分钟步行可达牯岭美国学校旧址。牯岭美国学校主楼现在是一家酒店,主楼大门前是学校师生和老校友访校合影的地方。最近一次老校友组团来庐山是2007年,如今照片上的老人大多已离世。2008年奥尔古德校长的女儿带着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家庭十余人来到了庐山,也在她曾经就读的学校门口合影。笔者曾征得史蒂夫的同意代表牯岭美国学校协会赠给酒店一些庐山老照片,并附有一份照片的介绍和照片的出处。当我们走进酒店大堂,史蒂夫看到这些照片时非常开心,从中他也看到他爷爷的照片。1937年牯岭美国学校师生撤离牯岭,但是校长奥尔古德先生留下照看校舍和学校的奶牛。由于日本人包围庐山,山上的抗日士兵和难民的粮食成了问题,奥尔古德先生加大挤奶量。他不仅自己挤牛奶、为这些奶牛寻找食物,同时也为抗击日军的入侵献计献策。1939年,奥尔古德先生和其他外国人不得不离开庐山。日本人占领庐山后,藏在学校的庐山植物园珍贵档案和书籍也不知所终。
第四站:美国教堂
从学校出来,我们来到鲁茨主教曾经服务的美国教堂,鲁茨家族的别墅就在教堂附近。这个家族和庐山的情愫深厚,庐山是主教夫妇定情、度蜜月之地。主教夫妇曾经参与牯岭美国学校的筹建,主教夫人担任过学校的代理校长。家族成员有两代在庐山出生,且在牯岭美国学校就读。鲁茨主教亲自在美国教堂主持了次子的结婚仪式,他的妻子在庐山去世并葬在庐山。鲁茨主教在美国去世前,留下遗嘱,要求家人在他去世后把他的心脏取出,葬在庐山他妻子的墓边。
鲁茨家族和周恩来总理夫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是朋友。鲁茨主教大女儿弗兰西丝出生在庐山,她出生时主教在家门前种了两棵厚朴树,这两棵树见证了庐山一百多年的变化。少儿时代弗兰西丝曾在庐山的家中练习钢琴,成年后在中国和美国演出。结婚后和丈夫成为双钢琴演奏家,他们在世界各地举办钢琴演奏会,曾经为20多个国家领导人演奏。1972年,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夫妇二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音乐会。为此她特意谱写了双钢琴曲——《庐山组曲》。《庐山组曲》是北京音乐会的第一首曲目。后来她带着此曲在世界各地的音乐会演奏,也曾在美国白宫为尼克松总统夫妇和来访嘉宾演奏。《庐山组曲》是一位美国人献给她的出生地庐山和中国的礼物。这组曲子代表了和她有共同经历的曾经在中国、在庐山生活的外国人的心声。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队来华演出,这是1972年她在与周总理见面时推荐的来华乐队。2023年11月费城交响乐队访华50周年音乐会在北京举行,史蒂夫认为《庐山组曲》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中有积极促进作用,这得益于周恩来总理与鲁茨主教家族的友谊。史蒂夫相信我们今后有机会来讲述这个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庐山长期文化交流项目的一部分。
第五站:赛珍珠别墅
美国教堂隔着一条路就是赛珍珠别墅。长江沿岸夏季的高温和流行疾病让居住在此处的外国人不适应,他们中不少人生病,甚至失去生命,赛珍珠家族因疾病失去了好几个孩子。那时的牯岭是这些外国人远离酷暑、逃离战争、疾病的天堂。赛珍珠非常热爱中国,热爱庐山,她用动情的文字回顾她在中国的生活,而庐山牯岭充满了她的童年记忆,她在自己的回忆里写道:“中国的避暑胜地无有可与牯岭媲美的。”赛珍珠的少儿时代都生活在中国,这是其人生观的确立时期。中国的美景和中国人思维对赛珍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曾坦诚地说她从不觉得那时的自己是个外国人。这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茨小说奖的美国人是唯一一位因中国题材荣获世界级文学奖的外国作家,遗憾的是在1934年她离开中国后,再也没有回到中国。她的墓碑是自己设计,只有三个中文字——赛珍珠,以此表达她对中国深深的眷念。此时庐山的赛珍珠别墅正在整修中。史蒂夫的爷爷是赛珍珠父亲的同事,史蒂夫姑姑是赛珍珠的闺蜜,他们两家是最早在庐山置地建房的外国家族之一。因为两个家族的渊源,史蒂夫家族拥有赛珍珠家族的一些资料,他对赛珍珠的研究很感兴趣,他代表家族给美国赛珍珠旧居和镇江赛珍珠纪念馆都捐赠过赛珍珠家族的资料。这次探访正在维修中的赛珍珠别墅,他非常关注别墅的布展,并联系美国赛珍珠基金会和镇江赛珍珠纪念馆的管理者,希望在庐山赛珍珠别墅的布展中能给予帮助。
第六站:美庐
美庐别墅建于1903年,这是一栋英式别墅,1933年宋美龄购得。这栋别墅也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都曾入住过的别墅。由于蒋介石夫妇对庐山情有独钟,使之成为民国的政治权力中心。在民国时期,牯岭美国学校的乐队曾经为蒋介石及其政要表演过节目,部分师生也曾经被邀请到美庐做客。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美国特使马歇尔曾八上庐山,为国共和谈奔波。与美庐别墅隔着长冲河对望的是周恩来纪念馆。这是一栋美式别墅,美国特使马歇尔、民国的最后一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都曾在此入住,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居住于此。
史蒂夫在庐山期间拜访了卫斯理别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常住庐山的外国人——来自瑞典的乔尼和他的中国妻子安娜。百年前,牯岭社区是外国人的社区。如今乔尼是牯岭唯一的一位外国居民。史蒂夫走进客厅就看到墙上的庐山老照片,他一眼看到自己父亲的照片,那是一群裸体男孩的背影,他们都是牯岭美国学校的学生,游泳后在泳池边休息。这张照片将他们在庐山盛夏的幸福时光永存。此时,乔尼在瑞典访亲探友,安娜打开微信视频,两位从未谋面的外国人在视频中聊得不亦乐乎,他们都表达愿为庐山的发展作贡献的心意。
史蒂夫还特意参访了家族的两栋别墅,它们紧挨着赛珍珠别墅。当他坐在别墅阶梯前时,笔者为他拍了一张照片。2002年他第一次来中国、来庐山是陪着父亲和叔叔来的,他们曾在此别墅的门前留影。再回到百年前,他的大家族也在这门前的阶梯拍了合影。那时每年6月到9月,史蒂夫的祖母带着的孩子们来庐山度假。男人们在工作之余也会来牯岭和家人们团聚,不久又匆匆离开。如今这些照片里的其他家族成员都已去世,只留下史蒂夫一人。百年的时光飞逝而过,这些别墅已经物是人非。人的一生没有什么可以恒定的,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只能珍惜当下,勇往直前,不让此生遗憾即好。史蒂夫曾经把他父亲一生的照片做了一个视频发给笔者看,视频结束的照片是他父亲最后一次回中国时拍的,他在一次演讲结束时挥手再见。最后的这个瞬间触动了笔者内心最柔软之处,笔者知道他是在向他深爱的中国和这个世界告别。随着这些曾经在庐山生活过的外国友人的离世,他们曾经生活的时代也将结束。后人只能通过老照片和他们留存下来的故事了解他们曾经在中国的生活,从中感悟他们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赤诚之心。
史蒂夫总是重复着他父亲说过的话:“父亲的家就是儿子的家。”他说:“我们的家人总是教育我们,我们是中国的客人,我们应该永远尊重中国。但我们一直认为中国就是家,当我们来到庐山,我们就回到了家。我们现在属于两种文化,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在这两个文化中穿梭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在这过程中,我们就是讲述我们两国人民之间友谊历史的文化大使。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后代继承我们的衣钵,继续讲述中美人民友谊的历史。”
尊重、理解和包容是人文交流的基本原则,多年来,中美人文交流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成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尽管中美之间存在差异,但庐山的中美人民交往的故事证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可以共同努力,建立跨越几代人的友谊。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左丹
责编:刘芸
审核:姜月平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