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石壁精舍”著屐诗途
■ 汪国山
论及彭蠡之滨的都昌这方山水圣地与古代名士文人的觌面相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并且能吟诵起苏子的《过都昌》:“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究实比苏东坡早出生652年的南朝文学家谢灵运为都昌留下过一首载入文学史册的名诗《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留世诗作百余首,其中最出彩且由此而奠定他“中国山水诗鼻祖”之隆位的是不到40首的山水诗,而为都昌之域留下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是其中大概率会被后世作为谢灵运的代表作而予置评。
谢灵运与都昌的交集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先来察识“谢公屐”。谢公屐是登山用的一种木鞋,鞋底安有两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既防打滑,也为行捷。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专门提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脚著“谢公屐”而来的康乐公在都昌斯域(那时称鄡阳县)如何“健康且快乐”地一路行来一路吟?
南朝的谢灵运身上的历史标签首先是文学家,他开创了中国山水诗派,由此衍生了其人的另一个身份——游行家。谢灵运出生于名阀世族,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感叹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所谓“王谢”指的就是东晋两大超级豪门,以王导、王敦、王羲之为代表的王家,以谢安、谢玄、谢灵运为代表的谢家。谢灵运的祖父谢玄,正是打赢了历史上以少胜多著名战役“淝水之战”的主将,谢灵运母亲的外公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豪门子弟谢灵运18岁(一说8岁)承袭祖父谢玄功德而封“康乐公”。他年少时光狂妄在《南史·谢灵运传》所记的一个“才高八斗”的成语来历可知一斑。我们且来回溯谢灵运49个春秋的人生轨迹。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今河南省太康县),生于会稽郡(今属浙江省绍兴市)。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袭封康乐县公。历任大司马司马德文参军、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刘宋建立后,降封康乐县侯,历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以“叛逆”罪在广州处绞刑,时年49岁。
纵览谢灵运人生轨迹,他可能与都昌这方水土的交集有三种行状,我们且来粗略梳理。
一是谢灵运青年时随军征战,初踏彭蠡山水。晋安帝元兴元年(402),18岁的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义熙元年(405)初入仕途,为琅琊王大司马司马德文营中的参军。义熙六年(410)广州刺史卢循反,刘毅于姑敦发舟师二万南征,卢循结寨于鄡阳(即今都昌)之左蠡抵抗刘军,战于桑落州(即今九江柴桑区)大败。如今都昌县左里镇有城山,就是当年刘裕手下名将檀道济征剿卢循筑城墙御乱而得名。义熙七年(411),刘毅出任江州都督兼刺史,镇守豫章(今南昌),谢灵运随军至江州,与庐山的慧远大师谈玄论佛。此役前后,谢灵运作为刘毅的记室参军应该到过当时的鄡阳之域。彼时谢灵运青涩无比,山水诗作也没尽绽芳华。
二是从景平元年(423)至元嘉五年(428),失意的谢灵运辞官隐居乡间,纵情山水,其间到过都昌,“石壁精舍”很可能形成于此际。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东晋自立,谢灵运爵位由康乐公降为康乐县侯,由食邑二千户降至五百户,又出任散骑常侍,转任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天性偏激,恃才傲物,常常有触犯礼法律令的行为。朝廷只把他当作有些才华的文人,而不是礼待为有学识才干的政治家,他自己却认为有功力参与国家大政,却不被赏识得到重用,为此经常愤愤不平。永初三年(422年),宋文帝继位,权力掌握在司徒徐羡之等大臣的手上,谢灵运遭排挤外放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仕途失意的谢灵运一副怠政荒政、浪迹山水的做派,《南史·谢灵运传》用“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去描述。一年后,谢灵运干脆辞官东归故里会稽(今浙江绍兴),与时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在此长达六年的逍遥时光里,谢灵运游彭蠡湖,“石壁精舍”最有可能形成于这段时光里。
三是元嘉九年(432),谢灵运出任临川内史,有机会旧地重游,复赴都昌。元嘉十年(433),文帝以谢灵运私购武器谋反,而将其斩弃于广州。这一年已是谢灵运临近人生的尽头,对晋室已生反意,对山水少了纵情,也就不会有留置都昌“石壁精舍”翻经研诗的心境了。
谢灵运在1600年前与彼时名之鄡阳的都昌县,有着怎样的亲山悦水之体悟?最好的揣度途径当然是读原诗、察原味。
谢灵运为都昌留下的名篇《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为: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从诗体上来分,这是首五言古诗。诗前六句写在石壁游览的乐趣,黄昏和清晨的天气变化,山水之间的景色如同清灵的光芒。山水的轻灵让人愉悦,使其在山水之中游历而忘记回去。从峡谷出来的时候时间还早,等到乘舟渡湖时天色已晚。次六句写归来时所见晚景,诗四周的树林和山壑中聚积着傍晚的景色,天上的晚霞凝聚在夜晚的天空中飘动。菱叶和荷花在蔚蓝的河水中交相呼应,菖蒲和小麦(稗草)在一处相依生长着。持着拂尘在南边的小路上走动,很开心地欣赏东面的门窗。后四句写从一天游览中得到的理趣,说到底诗人还是滑入套路带了玄言诗的尾巴,忧虑的东西少了自然觉得没有烦心事,心情畅快就会觉得很顺心。送给希望保养身体的人上面这些话,希望他们能用这个方法来养生。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曾精辟地概括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谢灵运的这首《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宋初诗风嬗变的某些特点。令都昌人多少有点失落的是,这首分明是写都昌“石壁精舍”的千古名篇,绝大多数权威选本都认定这是谢灵运写他家乡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的“石壁精舍”。所谓“精舍”,即儒者授生徒之处,后人亦称佛舍为精舍;“石壁精舍”即为精舍在石岩壁垒处,“石壁”更是具体山名,都昌古县志记有“石壁山”。说谢灵运的“石壁精舍”就在都昌,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石壁精舍”堂而皇之地列入“都昌古八景”,且最晚自明代就有不少诗人吟都昌“石壁精舍”,确凿地将斯地指向了谢灵运的遗迹。
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实际上诗中写了秋天一天的三重置景:石壁——湖中——家中。“石壁精舍”遗址在何处?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之一·名胜》作如下注释:“‘石壁精舍’《太平寰宇记》在都昌县西南七里,傍临清江,有石如壁。西有层台,本谢康乐旧宅。所谓精舍者,谢自有诗云‘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云云。壁间旧有‘石壁精舍’四字,云是灵运手迹,明正德时提学副使李梦阳书以新之,今尽崩没矣(或曰为好事者凿去)。山上亦有谢灵运翻经台。”清代同治版的都昌县志交代《太平寰宇记》就有“石壁精舍”在都昌城西南七里的记载,而此书是成书于北宋的一部记述宋朝疆域版图的地理总志,自有一定的权威性。年至耄耋的地方文化学者王旺春是都昌县都昌镇矶山村委会中堡王村人,他考证“石壁精舍”在矶山的西山,当地人叫壁石的地方。现今从都昌县第二医院往大红搅拌站有条水泥路,左转可下湖滩,上接高塘湾(毗邻陶母墓),下连钓鱼台(“陶侯钓矶”遗址处),山岸临湖乱石峭立,便是昔日“石壁精舍”遗址。“石壁”更是具体之山名。康熙版《南康府志》中《卷之二·津渡》就有如此载录:“石壁渡,石壁山下,通松门。”在《卷之十一·古迹》更有如此载录:“翻经阁,有二,一在南山野老泉下,一在石壁山上。俱晋谢康乐翻经处。”南山野老泉下(一说现南山碑廊前)翻经台为谢灵运之东翻经台,石壁山上精舍旁翻经台为谢灵运之西翻经台。王旺春先生听村上父辈讲过,“石壁精舍”遗址正对的湖面,原是矶山人传统的捕鱼区,清末民初,山壁间还有每字一丈见方的“石壁精舍”四字,几成渔民泊岸的一方标识。此四字在抗日战争时被驻在刘家洲的日本水兵小分队炮舰炸毁。
谢灵运当年驻足“石壁精舍”,想必一方面是爱上了这里的湖光山色,另一方面便是译经书。玄学与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谢灵运既是文学家,也是佛学家,他的诗文中多有儒、释、道三者的痕迹。谢灵运青年时即崇信弥陀净土。中晚唐大历至开成时人法照(746—838)《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曰:“晋时,有庐山慧远大师,与诸硕德及谢灵运、刘遗民一百二十三人,结誓于庐山,修念佛三昧,皆见西方极乐世界。”慧远法师年长谢灵运51岁,慧远法师公元416年圆寂,谢灵运亲作《庐山慧远法师诔》,以示缅怀。谢灵运的佛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参与整理出了三十六卷南本《大般涅槃经》,润释了《大方广佛华严经》,撰写了大量的佛学诗文。谢灵运在都昌“石壁精舍”愉悦山水之余,便是翻经悟佛。在都昌,留下了“西翻经台”和“东翻经台”。我们有了这样的方位辨识,才好理解谢灵运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的地理变换。谢灵运在石壁精舍研书和翻经一天后,薄暮时分坐船经彭蠡湖去四五里远的南山,那里有他的东翻经台和家之归宿地。这才有了从湖中返家的“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池上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在《登池上楼》中的写景名句。《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的金句“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几可与之媲美。都昌这方山水,配得上这样流传千古的形象宣传语。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魏菲
责编:刘芸
审核:朱静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