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丨“五四之子”许德珩的传奇人生(下)

2024-03-03 13:42: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1203

image.png

“五四之子”许德珩的传奇人生 (下)

■ 阿 詹

1920年~1927年许德珩在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就读于里昂大学、巴黎大学。回国后,他来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教官,讲授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史。继而应恽代英之邀到武汉,担任武汉中央政治学校政治教官、武汉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代主任,又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政治教官,积极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之中。

1931年,许德珩应北京大学之聘,赴北平任教。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他努力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许德珩积极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周恩来的建议,许德珩回原籍任江西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动员抗战,保卫家乡。

image.png

1949年9月24日,九三学社首席代表许德珩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言。

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许德珩一直都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他不但在思想上和组织上支持学生、工人等社会团体的救亡图存运动,在游行示威的行动中他也是这些活动的参与者与带头人。许德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争取和平与民主做出过重大贡献,于1946年5月4日成立了九三学社,并通过选举,成为九三学社第一任理事长。他在之后的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改革开放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晚年多次担任九三学社和国家部门的重要职务。

支援家乡鼎力相助

自1915年考入北大,离开故乡,在长达七八十年的时间里,许德珩仅回乡5次:第一次,1916年3月,父亲许鸿胪病故,回乡料理后事。第二次,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出国前回家探望老母幼子。第三次,1927年4月16日,因躲避“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从上海去武汉途经九江,探视母亲及子建国。第四次,1929年9月29日,母逝奔丧。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1955年与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江西视察,顺道回了趟阔别已久的家乡。

最后一次回乡,还有个故事。那时市区到沈家冲没有公路,汽车无法行驶,步行更为困难,多年未回家乡,许老盼望此行能亲往祖居地追念先辈。有人提出坐轿子,许老坚决不同意,最后,骑着水牛颠颠簸簸回到了沈家冲,看望故居和祭扫祖墓。

九江长江大桥自交通部1972年6月2日下达《九江长江大桥新建工程设计任务书》,原计划次年开工,1977年全部建成,总投资为2.5亿元。之前该桥被列为战备工程,周恩来总理对大桥建设专门作过指示。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施工并不顺利。直至1986年,九江市委领导考虑到这项重中之重的交通枢纽工程长期停建,对九江经济建设发展的制约,遂一方面向省及中央各有关部门呼吁,请求支持复建,一方面进京面请许老帮助。许老见到家乡父母官,非常高兴,即刻给邓颖超办公室打电话说:“我家乡来人汇报九江长江大桥建设进展情况,事情非常重要,该桥是总理生前定的一项重点工程,十几年了工程拖在那里不能完工,我们这么大的年龄,都盼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它的建成,以此来告慰九泉之下的总理。”邓颖超说:“九江长江大桥是恩来定的,这我知道,此事归万里同志管,待通好气,再安排九江来的同志向万里及计委的同志汇报。”尔后,许老反复向家乡来人询问九江近几年建设发展情况,他虽已96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心情极好,谈兴甚浓,对故里的眷恋溢于言表。1987年5月,国务院批准九江长江大桥复建,1992年5月18日,大桥钢梁合龙。1993年1月16日,大桥公路桥建成通车。1996年9月1日,途经九江长江大桥铁路桥的京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为赣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许老身居北京,却时刻关注和支持家乡建设。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祖墓轻易不让迁移。1988年九江二电厂因建设需要,将葬有许家列祖列宗及许老父母的祖坟山划入了征用范围。省、市领导感到棘手,特派人去北京,当面跟许老请示。许老严肃说道:“这是支援国家建设的一件大好事,还要问我吗?赶快回去迁走,注意保密,不要声张。”最难办的迁坟工作很快顺利完成。

许老文化底蕴深厚,喜爱诗词,精于书法,热爱家乡,眷恋故土,有求墨者,欣然允诺。据不完全统计,许老共为九江市诗词联学会、九江一中、九江师范、九三学社九江市委员会、九江烟水亭等五十余处单位题字题词题联,充分彰显了许老位高不傲,平易近人,关心、鼓励基层工作的可贵思想品德,为人们了解纪念研究许老的生平、思想及书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墨宝。

风雨相携情比金坚

1912年,22岁的许德珩迎娶了20岁的陈四妹。陈四妹出生于江州义门陈大户人家,其祖父陈国栋,有兄弟八人,皆有才学,或为官,或经商,家境殷实,俱有所成。陈国栋排行第八,人称“陈八房”,生子诗焜、诗椿、诗煊。诗焜生三子陈礼含、陈礼光、陈礼江。陈礼江(1895~1984),20世纪中国教育学家,中国社会教育的倡导者。陈礼光之孙陈邦柱,全国政协常委,曾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诗煊生两男三女,陈四妹为其三女,自小与许家德珩定了娃娃亲。自从定了娃娃亲,两家便如亲戚般走动。到娶亲的时候,许家家道中落,竟连新娘家送亲轿夫的费用都难以筹齐。陈家看中的是这个女婿,并不嫌弃,为了各方体面,便于新婚前夜包好银两,遣人送来,许家自是十分感激。新婚后夫妻两情相悦,和和美美。隔年生下儿子建国。不料,仅过四年,陈氏便因肺病去世。许德珩大为哀伤,撰联以悼:

结婚仅四年,庄静温良,堪称贤妇;

痛心留一子,提携襁褓,忍累慈亲。

因九江古属楚地,从此许德珩自号“楚僧”,无意婚事,立志于求学与学生运动。

在那个爱国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许德珩总是冲在最前面。多年来,形单影只的身影引起了十分赏识他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注意。1921年初,蔡元培到欧洲考察学习,将同行的女学生劳君展(原名启荣)介绍给先期赴法勤工俭学的许德珩相识。

1922年,劳君展到法国里昂大学攻读,其间常给许德珩写信,但两人感情未有进展。直到两年后的一次通信,劳君展将许德珩回信中署名“楚僧”的“僧”字圈掉,改为“楚生”,许德珩见信为之心动,双方才加快了发展。1924年暑假,劳获得里昂大学硕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与许德珩有了更多在一起的机会。

经过五年多的了解,在蔡元培先生的极力撮合与支持下,许德珩与劳君展于1925年4月16日在巴黎中国饭店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徐悲鸿、刘半农等34人到会祝贺,蔡元培题赠贺词:“爱心同结,互助互利。学术事业,勤奋不已”。从此,他们便携手同行,在追求民主与科学的道路上相濡以沫,同舟共济。

出生于1900年11月6日的劳君展,是湖南长沙一个显赫官宦家庭的长女,聪明早慧,3岁认字数数,4岁进学堂,展现出对数字的敏感和天赋。她喜欢数理化,仰慕法国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1918年春天,劳君展考入周南女中高级第一班,开启了她的理化梦。

“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发起的新民学会决定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已加入新民学会的劳君展,被选举为学生联合会的宣传部部长。学联决定在长沙举行罢课罢工罢市,以支持北京的爱国主义运动。在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被时任督军张敬尧查封后,劳君展和另两名女生一起负责编辑出版的《女界钟》成为继《湘江评论》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学生刊物。

经周南女校校长朱剑凡的引荐,21岁的劳君展带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和对居里夫人的景仰,随蔡元培一起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旅。在巴黎,她成为居里夫人唯一的中国籍女学生和女助手。居里夫人非常器重这位聪慧的女弟子,常跟她聊中国的传统文化,谈科学领域的见闻,有空还会去她的寓所串门,师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美好的日子总是很短暂。1927年,注定是许德珩夫妇记忆深刻的一年。1月份先行回国的许德珩,受聘在中山大学任教。由于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在广东军阀阴谋发动“四一五”反革命政变的黑名单上列上了许德珩的名字,3月30日,许德珩被迫离穗赴沪。谁知,才离虎穴,又入狼窝。一到上海,他先去看望留法同学陈延年、赵世炎。4月11日,陈延年、赵世炎告诉许德珩,上海情况危急,叛乱随时都可能发生,催他赶紧离开。第二天,许德珩刚上船,就听到枪声大作,蒋介石制造的“四一二”大屠杀开始了。陈延年与赵世炎不幸在这次反革命政变中被杀害。

8月底,劳君展回国,夫妻团聚。11月赴广州。12月11日,张太雷领导的共产党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夫妻俩目睹悲壮的巷战场面,尽己所能保护了多位起义将士的安全。

1931年至1932年,许德珩分别任北师大和北大教授,课余之暇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12月13日凌晨5时,许德珩被一伙突然闯入的军警带走。在随后的抄家过程中,机敏的劳君展悄悄记下了特务向上级请示时拨打的电话号码,由此查到了丈夫被关押的地方。她立即安顿好五岁的女儿许鹿希、四岁的儿子许中明,打扮成贵妇人的模样,叫来一辆豪华出租车,付了加倍的车费,嘱咐司机不用理会门岗,直接冲入关押地点。门岗见势果然不敢阻拦,劳君展昂然进入值班室,从名册上首先查到了许德珩的名字,再翻又见到了之前失踪的马哲民、侯外庐两位教授的名字。出来后,劳君展立即打电话给各报馆、学校,特别通知了《世界日报》记者萨空了。第二天,三名教授无端被囚的消息广为人知。同时,劳君展还给蔡元培拍了电报,蔡元培立即联系宋庆龄、杨杏佛等人,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筹备委员会的名义发起营救。12月21日,劳君展与北大校长蒋梦麟、法学院长周炳琳等到北平市公安局将许德珩保释出狱。这次成功解救,足见劳君展沉着冷静、机智过人,也见证了夫妻二人深厚的革命感情。

image.png

1971年9月26日,许德珩全家合影。

在风雨相携的几十年中,他们一同走在“一二九运动”的游行队伍中,一起发起组织“民主与科学座谈会”(九三学社的前身)。他们人品高洁,家风纯正,培养了一双优秀儿女。女儿许鹿希,是我国著名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妻子。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我国第一颗原子  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  弹爆炸成功。为了研制两弹一星,邓稼先28年隐姓埋名,远离妻儿,奉献了全部的智慧甚至生命。他的好友杨振宁曾问他:“研究原子  弹,国家究竟给了你多少奖金?”许鹿希答:“10元。”邓稼先赶忙更正:“原子  弹10元,氢  弹10元!”当年原子  弹爆炸成功,国家奖励1万元,加上单位拿出的十几万元,最终按10元、5元、3元三个档次,分别发给当时从事研制的科研人员,邓稼先拿的是10元。他把养老抚幼的家庭重担全部交给了妻子。许鹿希苦等爱人28年,而当邓稼先1985年7月31日终于回到北京时,病重的他已接近生命的尽头。再见,即为永别。如今95岁的许鹿希仍住在与邓稼先共同生活过的6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用爱和守候,诠释着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见证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与辉煌。

谨慎择友道同则谋

唐代诗人贾岛《送沈秀才下第东归》中说:“君子忌苟合,择友如求师。”意指君子忌讳跟人随便附和,选择朋友如求拜名师一样重要。所谓“人有良师益友,虽懦夫亦有立志”,拥有一个真正有益的朋友,不仅可以补己之不足,还能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建议,修正自己的人生道路。

许德珩就非常注意择友,“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的朋友圈汇聚了众多近现代的先贤伟人,正是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这些熠熠生辉的良师益友,造就了这位“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九三学社”的创始人。

image.png

毛泽东与许德珩(右二)。

1912年许德珩在九江都督李烈钧的秘书处任秘书时,第一次见到了孙中山。此后许德珩曾四次面见孙中山,当面聆听伟人“和平奋斗救中国”的教诲,从而进一步坚定了他的革命决心。

1918年的冬天,许德珩已经到北大读书三个年头了,作为一个家境贫寒的穷学生,为了节省灯油和木炭,他终日在北大图书馆第二阅览室埋头读书。而25岁的毛泽东为解决生计从9月份开始在这个阅览室做书记,负责清扫卫生、整理图书。两个志趣相投的青年人遂成好友,经常商讨时事。相识北大、相聚重庆、共谋国事,开始了一段同舟共济的世纪之交。在延安最困难的时候,许德珩夫妇通过地下党同志为刚到达陕北的毛泽东及其战友带去一批价值几百块大洋的物资。毛泽东为此写了一封给“北平教授们”的著名信件,感谢之余,表达了“我们与你们见面之期已不远了”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1918年,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素仰其名的许德珩很快成为仅大他一岁的李大钊先生的“粉丝”。他们之间如师似友,李大钊先生的《庶民的胜利》的著名演讲,对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讴歌,多年后仍让他记忆深刻。1983年10月29日,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典礼在北京万安公墓举行,许德珩为烈士陈列室题写了十六个大字:

志酬马列,血沃中华。永志勋业,流芳千古。

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大钊同志的无限怀念和敬仰。

同样是在北大,经蔡元培、李大钊介绍,许德珩通过投身救国活动,又认识了陈独秀、张国焘、张闻天、邓中夏、恽代英等人,他们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image.png

1958年5月,许德珩(左一)与周恩来一起在北京参加建设十三陵水库的劳动。

1920年1月25日,许德珩赴法勤工俭学,结识了周恩来、徐特立、蔡和森、向警予等人,他们忧心国家前途,共同讨论时局,也因此渐成知己。

1927年许德珩回国在中山大学任教,住在中山大学大钟楼二楼宿舍,跟鲁迅是对门邻居,几乎每晚都会坐在一起谈心,甚为相得。

image.png

1983年5月,邓颖超到许德珩家中看望。

1938年7月,许德珩到江西省政治讲习院任教并担任江西省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期间,认识了蒋经国和雷洁琼等人。同年去重庆,作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与八路军办事处的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和邓颖超等同志保持着密切联系。每次国民参政会开会,总是搭乘中共代表的车子往返。他与中共参政员一起利用参政会的讲台宣传抗日、反对独裁、反对内战。

纵观许德珩百年传奇人生,“五四运动”是他事业的起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伟大的五四精神是他永恒的精神家园。他的人生选择和择友经历,使我们体会到先生的处事交友之风长阔高深,他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的缩影。

1989年10月17日,许老百岁大寿。1990年2月8日,许德珩与世长辞,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青山有证,永载史册。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钟千惠

责编:刘芸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