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庐山诗话) 庐山大林寺的绝唱——《大林寺桃花》

2024-03-27 18:57:11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765

庐山大林寺的绝唱

——《大林寺桃花》

■ 李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几乎是妇孺皆知。庐山大林寺也因为此诗而名扬天下。虽然明清以后,大林寺庙宇早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大林寺的名字却依然广为人知,传为美谈。时至今日,庐山还有以“大林”命名的大林路与大林沟两处地名。与白居易同年出生的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用来形容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之于大林寺的作用,实在贴切不过。

大林寺始建于东晋,是慧远高足昙诜首创,因建于庐山大林峰上而得名,后世与东林寺、西林寺并称庐山三大名寺。昙诜住持大林寺长达五十年,曾经精选奇花异木,遍植于大林峰上,故而风景绝佳,却因为山高路远而人迹罕至。唐武德年间,禅宗四祖道信携五祖弘忍驻锡后,大林寺方才有了知名度,开始有游人来访,其中不乏郎中萧存、魏宏简、江州刺史李勃这样的名流。但是,与东林寺和西林寺的名气相比,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公元817年,白居易邀集一众名士、高僧共十七人同游大林寺。他们从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出发,一路游览东林寺、西林寺,经化城寺抵香炉峰,最后投宿在大林寺。一行人对大林寺的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大为欣赏,尤其是寺中盛放的桃花,令白居易才思泉涌,在寺院墙壁上,信笔题写了《大林寺桃花》及序。从此,大林寺名扬天下。唐代以后,大林寺屡遭焚毁,至清末时已经只剩一些残迹淹没于荒草之间。

1922年,在佛教界享有盛誉的太虚法师游历庐山,寻访大林寺遗址,甚为叹息,作《牯岭杂感》一首:“云顶一峰昙诜迹,大林三寺白香诗。夕阳何处遗踪觅,烟录尘红总可悲。”遂提议在庐山大林寺遗址,修建讲堂以供暑期讲学,得到佛教界响应,集资在大林寺原址附近建起了几幢仿西式建筑,作为讲堂使用,后不断扩增,慢慢有了一些规模。1923年夏,太虚大师开始在此主持庐山大林寺暑期讲习会,以后持续数年。1924年7月,太虚大师还在庐山大林寺主持召开了世界佛教联合会大会,梁启超、章太炎等亦出席了大会。此后陆续有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等高僧大德在此驻锡,对庐山佛教的复兴起了推动作用。

《大林寺桃花》一诗短短四句,字面平实,通俗易懂,问世后历经千年传诵不衰,其魅力在于诗的意境深邃却又情趣盎然。

诗的头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从字面看似乎只是诗人的游历记录:孟夏时节,芳菲落尽,高山上的寺院里桃花才刚刚盛开。但是妙在诗人用了“人间”两个字,言外之意这桃花满园的山寺是远离了红尘的仙境。更妙的是后两句的转承,“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突发奇思妙想,原来春天悄悄从人间跑到这仙境来了。本来只是记述“山高地深,时节绝晚”的平常事,一下子变成了诗人惊喜的大发现,构思何其灵巧,惹人遐想。一首咏桃花诗仿佛一下子变成了顿悟的偈语:没有必要怅恨人世间的得失,只要放下心中的执念,在远离尘嚣的地方,没有了俗世的纷扰,离开了名利的追逐,同样可以获得人生的满足和心灵的慰藉,正如这僻远的山寺,同样有灿烂的春光。原来大林寺的桃花就是一个“触媒”,触发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两年前,即公元815年,白居易遭遇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打击,成为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家境殷实的小官僚家庭,从小就聪慧过人且读书非常勤奋,16岁时就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29岁时,从三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17名及第的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35岁时写下《长恨歌》,名满长安。在仕途上,白居易开始也算是顺风顺水,37岁时,被唐宪宗招为翰林学士、左拾遗,虽然职位不高,却是天子近臣,负有为皇帝和朝廷充当顾问和谏言的重要使命。此时的白居易,秉持正统的儒家思想,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勇于谏言献策的责任感,不计个人安危,积极有为。他通过写讽喻诗针砭时弊,频繁上奏书献言进谏,而且还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可是因为他的耿直率真,却令唐德宗心生嫌隙,硬是得罪了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和地方藩镇势力。公元815年,京城长安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事件,宰相武元衡因为力主讨伐叛乱的藩镇,遇刺身亡。身为太子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出于义愤,上疏朝廷要求缉拿凶手,查清幕后主使,加以严惩。结果,白居易因为越制上疏被诋毁,最后竟然被罗织了一个莫须有的“不孝”罪名,贬为了江州司马。司马虽名为刺史的副手,实质是朝廷专门为安置贬黜的官员设置的闲职。此后近四年时间里,白居易在政治上无所事事,唯有寄情山水,交结寺僧,以求得心灵慰藉。

被贬江州是白居易人生的分水岭,那个热血耿直,充满正义感的白居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的香山居士。特别是晚年的白居易,养宠纳伎,后人对此颇有微词。白居易身处中唐时期险恶的政治环境里,最终选择了消极的处世态度,这是时代使然。相反,诗人没有被挫折摧垮,依然坚守了一颗纯净的心。后来他在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任上都做了力所能及的好事,例如,疏浚六井,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修堤蓄水,解决西湖灌溉问题等。在艺术创作上,写出了《琵琶行》《大林寺桃花》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至于后期,沉湎于生活享乐,更是时代的局限性,不应苛责。

一首好诗,不同的人读了会有不同的体会,正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这正是好诗的魅力所在。正因为此,《大林寺桃花》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给读者的积极启示,丝毫没有因为白居易后期的消极处世态度而受到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林寺如今已不知所终。但是,后人为铭记白居易游历大林寺,题写《大林寺桃花》一诗,在他赏花吟诗处留下了“花径”石刻。石刻在埋没经年后,于1930年,被湖北汉阳人李凤高游历大林寺时偶然发现,遂集资建造了景白亭、花径亭、花径石牌坊等,并手书“花开山寺,咏留诗人”联刻以为纪念。李凤高乃两湖总督张之洞的高足,经他考证“花径”二字当为白居易手书,可惜查无实证,今多认为是明清时期的遗留。1932年,又有清末民初诗坛泰斗陈三立,撰写了《花径景白亭记》,详细记载了大林寺的位置和石刻发现经过,刻石立于景白亭前。如今,花径已成为庐山的一处著名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游人参观。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左丹

责编:许钦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