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丨(名家有约)谈读书求学的甘苦体会

2024-06-02 16:10: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351

谈读书求学的甘苦体会

■ 胡迎建

应媒体邀请,写一篇我自己读书的故事与体会,引起了我的诸多回忆,没有多少故事,但历经甘苦的体会还是很多的。

初中时代,我遇上了文革,无书可读。后下放成为知青,耕耘栽割,“面朝黄土背朝天”“滚一身泥巴”。当我被上调到县石粉厂做工人时,遇到一位同事劝我还是要读点书。于是,我尽我所能找些书来读。有时候从县文化馆图书室借书,当时最好找的书是鲁迅的著作。我也常常在废品收购店里淘书,像郭沫若的《女神》、张若谷编的《新文化运动史料》等书就是我在那里发现的。然而,在当时,我这样的好学也是犯忌讳的事。一个出身不好的人看书,不接受改造,“是想干什么呢”?有人向领导汇报,于是第二年,我被调到了离县城二十里外的砂厂,每天拉车挑沙。尽管遇到这样的挫折,我并未气馁,还是偷着看书,并用“天降大任于斯人”之类的话来勉励自己。那时,我的志向是希望像高尔基一样,将来写小说,写我在社会底层浮沉的经历。

后来,我又希望成为一研究历史的学者,为百年来中国的演进探求个为什么。于是,我又看了不少当时出版的《日本史》《瑞典史》等外国史书作为参照。不过,由于无人指导,我的读书方法并不得法。我也曾想成为一名诗人,我读了雪莱、拜伦、普希金的诗,沉醉在梦想中。记得有一次,有人请我帮忙造屋,问我需要什么,我毫不犹豫索要了一本《唐诗三百首》。那时的我又沉浸在古代诗人的世界里,试图模仿他们写旧体诗。

那年,恢复高考。为了考上大学,我每晚在宿舍里,就着柴油灯看书,油烟翻腾,鼻孔也变得墨黑。其实应考的教材并不高深,但必须尽可能背诵默记烂熟,才能多得分。终于得到了一纸高考准考证,我仍将信将疑。再后来,一封入学通知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走进课堂,我满是硬茧的手抓起了久违的一杆笔。有时夜半梦中惊醒,仿佛还在喧嘈的场地挥汗如雨。吃过苦的人,求知欲特别强。我的同学们大多如此。大家晚上都窝在教室里自习,一旦停电,通通点亮蜡烛读书,直到蜡烛快燃完才罢休。

毕业后,开始了我的笔耕生涯。起初,我在庐山市(原星子县)政府办公室负责地名办、县志办工作。在这里,我研阅同治版《星子县志》、康熙版《庐山志》,充实了对星子与庐山史地的知识,更养成了搜集资料细大不捐的习惯。1983年,我受命为县志办主任、《星子县志》主编。为了专心撰写,我在办公室门口张贴七字:“闲谈不过五分钟”。直到编出县志三稿,几十万字志书文字,县长才同意放行,让我去考研究生。后来到省城,我学的是唐宋文学与古籍整理专业。毕业后,在学术部门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工作。“出有车,食有鱼”,足矣。与二三师友,谈谈四壁缥缃;或者埋首书斋,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虽说书中并无颜如玉,却也并非“百无一用是书生”,曾被批判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应予“弘扬”的重视。我乐意寻觅登山小径,自有精神家园,哪管黄道黑道,更无心下商海沉浮。

多年的读书写作,春草又绿,梦痕已残。东隅既逝,桑榆未晚。我们曾羡慕那些岸然学长在青春岁月就能及时沐浴知识的甘露,也曾妒忌后来的莘莘学子,考托福争出国。但乐天知命,不忮不求,“天生我材必有用”,实现人生的价值,还是立足自己的岗位,“知来者犹可追。”我于43岁生日时作诗曰:“市海藏身自在天,偏将校注误华年。苦吟岂是求名世,宏论惭无欠立言。江阔来朝租艇渡,春深何处看花妍。却从四壁缥缃里,今古诗心试凿穿。”49岁生日,赋诗明志云:“伤逝谁能拽日车,人生未可计赢输。诗情感事吟千首,学海潜心占一区。杖履寻游名胜地,青春偏嗜线装书。望空莫羡凌云士,信笔涂鸦暇有馀。”此年我蒙香港大学著名学者饶宗颐惠赠诗文集,步其一诗韵云:“早年艰劳作,偷读遣愁日。半生斫樗材,行年迫五十。夙癖吟诗苦,鬓发星星出。俭腹愧才疏,忍看驹过隙。新迁高知楼,环境迥异昔。夙不惯逢迎,治学惭占席。未改好奇心,搜书列满壁。”我的治学一二心得,亦寓此三诗矣,然所为皆边缘化之小道,聊以自慰而已。

珍贵的笔,曾被一位伟人誉为“金不换”,却难免秋扇见弃的命运。从今不再以笔耕自诩,复印打印代替了手抄笔录。用上了电脑,得于心而应于手,敲键写作,岂不如虎添翼?我曾欣然赋诗云:“不习佛法不习禅,一开电脑便超然。调兵百万凭敲键,大块文章笔赋闲。”然而电脑又不足以道哉?君不见多媒体、网络已展现绚丽迷人的世界,语音电脑、大数据纷纷登场,万卷书可以蜕身为区区几张光盘而已。

我家的藏书古代文学2000册左右,中国历史图书1500册左右,古籍(包括整理出版图书与线装书)1200册,地方文史1500册左右,本人编著20多种。我曾在江西古文献与诗词领域里做了一点点工作。业绩与兴趣的一致,是我的幸运;压力能转化为动力,是成功的要素。追求成功的过程既艰辛而又愉悦。每次成功之后,如释重负,享受到犹如雨雾之后人与大自然调适的愉悦。而今垂垂老矣,还想谈点体会:读书是知识面的扩展与点的深化,偏重于接受;著述是冥思苦想时的宣泄与解脱,偏重于主观的创造;作诗咏怀,可以藻雪精神,净化心灵,偏于余暇时的调剂;老来学习与写作,但保健养生,也是人生之必须。四者时间的冲突,如能平衡安排,则合乎张弛之道,乐莫大于此。我爱古典文学,那是过去了的环境与人的心灵碰撞与交融;我也爱古代哲学,看看古人如何认识世界,颐养情性;我也爱史学,它有助于了解古人所走过的道路与社会的变迁。这一切,只有通过读书与研究才能得之。穷毕生之力,获涓滴之功,领国家之工资(而今是社保),无仕途之腾达,于素愿已足矣。然而,鉴古观今,见微知著,是我们应持有的一份良知与责任。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柳飘蕙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