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风土)王八家的变迁史

2024-06-05 21:47: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150

王八家的变迁史

■ 王家华

彭泽县的马当镇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这里是吴头楚尾,赣皖交界处,俗称赣东北“第一门户”。在马当镇的东北角,有一个规模不大的自然村,地处原杨柳、新安、船形和湖西4个行政村的交汇点,村名叫作“王八家”。王八家南向静如镜面的太泊湖,北临汹涌澎湃的长江,东延固若磐石的牛矶山,西望著名军事的要塞马当矶。

王八家前后有水,左右有山,不仅名称特别,地理位置也很奇特。之所以叫“王八家”,并不是与代表着长寿的乌龟王八有关,也不是村里只有8户人家,而是有一段名人轶事。唐朝时期,琅琊王氏之后王璧(公元845年~912年)为东周太子晋第48世孙、东晋名相王导第20世孙,是古徽州琅琊王氏迁徙之始祖。当年,王璧为镇压地方武装叛乱,维护大唐江山和社会稳定,巩固李氏家族的统治地位,挂印出征,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授予检校兵部尚书。功成名就之后,老年的璧公思量再三,决定告老还乡,解甲归田,隐居在现在的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的铜锣湾(又名湾坦)。这里山川秀美,环境幽雅,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因四面环山,形似铜锣而得名。

据家谱记载,璧公有九子(也称九房),共有23个孙子。他们分徙各地,为江南王氏之望族。其中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牛头山镇的小河王村居民便是八房王思谅的后裔。八公思谅官至通议大夫,位居四品,后升至三品,为政日久,朝野称贤。后来或许是因为逃避饥荒,或许是因为躲避战乱,思谅后人王子春(字廷皋)率领一家老小开始异地谋生。清代康熙年间,他们从安徽池州的小河王村依江而上,一路跋涉,沿途选址,最后看中了杨林湖,也就是现在马当镇杨柳村。这里位于长江和太泊湖水系之间的腹部陆地,离江边不远处有连绵起伏的群山,山川之间有两道斜坡式的狭长荒野,东高西低,溪水潺潺。子春公带领家族成员将住房建立在中间一道宽敞的山坡之上。这些房屋都是土木结构,穿枋设计,内有天井,坐北朝南。他们垦荒造田,挖塘修渠,植树造林,繁衍生息。虽然迁往异地,远离老家,但是他们为了让后人记住身世,便把自己的村庄称为“王八家”(即王八房之意)。从此,周边的人们也习惯了这么称呼。

王八家人一直秉承王氏祖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恶,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他们继承了祖辈们诚信善良、勤劳务实的优良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分别在村前的前应山、狗应山和村后的鸡公山、团山开垦了耕地,修筑了农田。并挖了三座水塘,凿了一口水井,解决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后来,他们又在村后不远处开沟拦坝,修筑了一条长约五六千米、宽约十几米的五用水渠,上接新安水库,下连万里长江,保证了庄稼的旱涝保收。他们在村后培植的那片树林越来越茂盛,树冠如盖,蝉噪鸟鸣,曲径通幽,成为一道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长江水位逐年上涨,原先住在江堤上几百户操着桐城口音的外村移民全都搬到了王八家对面的山脚下,在王八家人开垦的土地上依山建房,与王八家村分地而耕,分田而耘。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王八家村的瓦房基本换成了小楼房,泥巴路也全部变成了水泥路。遇到逢年过节,小轿车停满了各家各户门前的晒场。村里的老人脸上挂满了微笑,孩子四处嬉戏打闹,处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柳飘蕙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