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风土)明代进士桂枝杨

2024-06-18 19:30: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29202

明代进士桂枝杨


■ 桂孝树

德安县爱民乡岩泉村岩前桂家村背靠风景优美的东佳山。东佳山海拔660多米,巍峨挺拔,峰峦起伏,岩叠嶂,飞瀑涌流,似游龙从天降。

曾经闻名天下的东佳书院就坐落在这个古村之中。东佳书院创办于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扬名于五代,兴盛于北宋,延续至明、清光绪间,是我国最早的私立大学。最为鼎盛时期,从这所书院走出了18位朝官(其中有3人担任过宰相),29名地方官,55位进士。唐宋时期,东佳书院更是人才济济,陈氏“八英九才子”“同榜三进士”传为美谈,名噪一时。

据宗亲桂训豪介绍,德安县岩泉桂村始建于唐代末年,东面有东佳书院旧址;南邻风景古松林、秀丽端庄的乌龟塘、德白公路;西对流水岩瀑布紫泉、一字园古寺;北环数十丈高岩峭壁。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雅,曾被著名理学家朱熹誉为“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体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书院因声名远播、藏书丰富,还吸引欧阳修、吕端、钱若水、黄庭坚、杨亿、苏轼等文人学士前来求知、讲学或游览,留下300多篇诗文。

明朝时期,桂氏宗亲迁入此处,已在此生活了25代。当时,桂家村有150户,700多人。先后出现过桂枝杨和桂博云这两名进士,及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专员桂由卫。

桂枝杨字孟远,号肖泉,住在太平乡太平桥吴家庄(今爱民乡红岩村6组)中。传说有人到岩泉庄说:“石头岩,石头岩,终久一日倒下来。人要还在底下生,来日总被石头埋。”但桂家人不相信,反而全部往岩泉庄搬迁。当时,桂枝杨家住的是一栋土坯房。屋后有一口清澈透底的水塘,大家称为龙眼。他的屋子周围爬满了青藤,四季常青,被人称为龙脉筋。桂枝杨家靠耕种田地为生。

桂枝杨幼时便有神童之称。他诗书过目不忘,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进士。他一生为官清正俭约,弹劾宰相严嵩,躬服仁义。他精通《周易》,著有《经书讲艺》等书。

桂枝杨上任前,家人送他走到太平桥头时,发现有人居然在桥上放了一副棺材。父母觉得寓意不好,拖着他往家里走。桂枝杨却不慌不忙地笑笑:“父亲母亲放心好了,这叫官上加官。”被他这样一说,桂枝杨的父母也觉得颇有道理。

当时,朝廷昏庸腐败,逼得全国各地民不聊生。桂枝杨上任后,两袖清风,爱民如子,在任上一待就是多年。他的母亲在家时常惦记着他。母亲的心事被一地仙(风水先生)看出,便假装关心地说:“你要想让儿子回来很容易,只要把屋后那口塘填了,墙上的青藤砍掉就行了。”母亲思儿心切,果真听了地仙的话。

说来也怪,桂枝杨真的抽空回了家一趟。他从安徽乘船回来,途经彭泽小孤山时,看见这里的田地大片荒废,人们成群结队地去小孤山求神拜佛。他让船家停了下来,走到小孤山边显眼的地方,提笔写了一首诗:“小孤山上一尊神,尽是泥巴掺草筋。阴风吹动狼毫笔,顺风送我到江西。”他劝大家不要把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赶快回家耕地才能解困。上山求神的人听了他的话,果然都回了家。那年,风调雨顺,田地丰收,人们的生活一年好过一年。人们高兴地说:“江西是个好地方,风调雨顺不断粮。皇帝见了微微笑,百姓感谢桂枝杨。”

桂枝杨回江西后,不幸身得重病去世,年仅32岁,谥号“文孝公”。有人说,他是被那个不怀好意的地仙所害。也有人说,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医疗技术不发达,没能及时对症下药。桂枝杨死后,他的妻子曾氏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成人,享年90岁。他的七世从孙,还曾撰写了《大象经》(旧县志)。

如今的桂家村古屋林立,石板路蜿蜒曲折,古树绿荫笼罩,一棵千年古香樟更是高数十丈,直径3米有余,树围10余米。可惜的是,很多古宅毁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现保持完好的古宅约63栋,占地面积近6000多平方米。

近几年,桂氏子孙陆续离开老屋,或外出打工,或另觅新址筑巢。几百年的繁华,如今被满墙青藤淹没。桂枝杨曾留下一副刻在石柱上的对联,只可惜这两根石柱已被风雨折断。人们在村北头几块菜地里,还能见到一些残砖破瓦。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