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60岁的张炳元回到老家九江,找了一份新工作。这份新工作还是他的“老本行”——环卫工。
他20岁离开农村,28岁在工厂做工,40多岁时工厂倒闭,经历了大半辈子的漂泊,最终成了一名环卫工,一干就是十多年。普通、勤奋又坚韧的老张身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1
“扫地这事不简单”
6月25日,刚刚下过一场雨,浔安小区门口公交站旁落了一地落叶,张炳元先用“大扫”把落叶扫拢在一处,又拿出“小扫”把“顽固分子”一一扫进簸箕。
62岁的张炳元是九江经开区七里湖片区的一位环卫工人,今年已经从事环卫工作十年了。张炳元老家在彭泽县的农村里,20岁他就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在工厂做了几年工,工厂倒闭,听说大城市“挣钱容易”,张炳元又跟着几个老乡一起去了上海。
刚到上海,身无一技之长的他,看到环卫工人的招工广告,他心里一琢磨:环卫工人社会地位不高,但是好在工资薪水还可以。家里有一儿一女,正是要用钱的时候。报名后,他经过培训被上海的一家环卫工企业录用了。
也正是在那里,他学会了“扫地”。“扫地这事真不是像我们在家里那么简单,怎么扫,什么时间扫,用什么工具扫,都有讲究。”张炳元说,“路上还有行人,怎么不溅到别人身上,怎么最大限度地压下灰尘,这都是‘功夫’。”
“在外真的很累。但是我的观念是,我要自己养活自己,不给国家和子女添负担。”张炳元说,上海对老年人很关照,60岁以上的,坐公交地铁、去景区、体检都不要钱,直接拿身份证刷就行了。但他觉得,在外打工的缺陷就是不能常和家人在一起,“我的工友基本都这样,夫妻分居的多,因此分居产生的矛盾也多。”
他认识的一位工友,长期在外打工,妻子和女儿留在老家。工友每个月给家里寄上万元钱,但最终婚姻破裂。
“我觉得一家人都在上海,上海就是我家。”但是因为一直没在上海买房,家人还是希望能回到老家九江定居。“我反复掂量,就回了九江。”
2
“人生一世在于勤”
2022年,张炳元达到了退休年龄,因为儿女都在九江工作,他也就决定回到九江。但是在家里待了十几天,他还是闲不住,又去找了工作。“家人都叫我休息。我说我不,能做就做。”
张炳元不会用手机找工作,就上街四处问。“我问街上扫地的,62岁可不可以来扫地?他说可以,工资一个月有两三千元,还可以买保险,一年三节都有补贴。”
“人一辈子的重中之重,在于勤,人生一世,勤劳可以压倒一切。我准备到菜场去批些菜来卖,赚多少都是自己的。我也可以去做卤菜,麻辣的、怪味的。如果可以,我还想再开一个食品厂,把白糖做成冰糖,再把糖水做成硬糖。”张炳元说,他要继续工作,直到70岁。不过,更为重要的是,他得先去把牙齿补了。他满口的牙齿,已经掉了十一颗。
每天凌晨四点半,张炳元就起床带上隔夜做好的饭菜去上班了,无论刮风下雨,一年四季都是这样。上午从凌晨4点半上到11点半,下午从2点上到5点半,每个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遇上下雨大风天,工作量会比较大,张炳元会把社区丢的垃圾装到小斗车里装满,然后拉到附近的垃圾收集点倒掉。
3
“我再累点也值得”
学校周边一直以来是路面保洁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学生放学后,垃圾满溢,周边卫生特别难处理,经常遭到部分环卫工抱怨,不愿负责保洁此路段。但是张炳元主动承担起此重任,近一年时间,每天负责着经开区双语学校周边的保洁工作。无论刮风下雨,他总是勤勤恳恳把路面卫生保洁得干干净净,“路上搞干净了,人也看得舒服了,我再累点也值得”。
每天放学高峰期,家长接孩子,人来人往特多,经常有人丢东西,他捡到东西总是能第一时间归还人家,对他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在环卫工作中多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体现着“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环卫精神。
张炳元平时看到能够卖的纸壳、瓶子等,都会收集起来拿去废旧站换钱。附近社区的人见到张炳元,经常会把能卖钱的东西免费送给他,每当这个时候,张炳元都会面带微笑地对他们道谢。
如今,在九江大家对待环卫工的态度早已发生改变,九江玉禾田公司定期给一线环卫工进行培训,组织大家看电影。一线环卫工配备上了高压水龙头、专用清洗剂、清扫车等各种高科技设备。环卫工早已不仅仅是做好“扫地”就行了。特别是随着九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推进,环卫工的社会地位也一天比一天高。张炳元说:“现在明显能感觉到大家的善意多了,路上的垃圾少多了。”
(九江日报记者 周慧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