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秋香
1971年初,刚读完初中、怀揣着青春梦想的我,被学校选送进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永修分校读书。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新的知识、新的老师和同学,给予我全新的感受。
共大永修分校又叫共大南山分校,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共大蚕桑分校。1968年11月8日和15日,原南昌五中450多名师生分两批迁至永修南山。同时,学校由蚕桑分校更名为永修分校。学校坐落于风景如画的白莲湖畔。校园前面的万宝垅、校前垅风景秀丽;校园背后邻近永修老县城和永蒙其利的修河,有葡萄园、桑树园、蔬菜基地和校后垅;东面是素有“鱼米之乡”称誉的三角公社;西面是微波荡漾的白莲湖和漫山遍野的桑树。桑园内有规模不小的蚕桑场。一条马路从校园背后的江西平板玻璃厂延伸进校园,穿过南山、新祺周丝绸厂可达南昌。
共大秉承“不要国家一分钱,不收学生一分钱”的办学原则,坚持走“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之路,全体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学校设有林医、兽医、蚕桑、农学、农机、赤脚医生等多个专业,并配备了从事专业管理和教学服务的政教干部及专业教师。每个学生每月可以领到29斤米饭票和5元钱菜票。全校师生每日在食堂同吃一锅饭。乡下学员周日带豆腐乳、腌菜、萝卜干等返校。这样的伙食标准,对大部分贫苦出身的孩子来说已经够奢侈的了,但仍有少数学员还要家长额外贴补。
我是七一届南山共大一连二排蚕桑班学员,全班共有学员60余人。当时的文化课有时事政治、专业知识。农时劳动上坡为桑树整枝、培土、施肥,下地给蔬菜、农作物除草、施肥、浇水,春秋两季还要清洁蚕室,采摘足量的桑叶伺候蚕宝宝。大家满怀激情到万宝垅春插、双抢、秋收,一起参与修建校后垅水库……
一年后,我们蚕桑班因情况变化,改成了赤脚医生班。改了专业后,我们继续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干中学”。在校委会的安排和班主任、领队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下到全县各公社卫生院乃至南昌市郊的医院,参加社会和专业实践活动,服务于基层群众。我和几个同学一起被分到新祺周、白马庙医院实习。在中医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新建县梅岭采集中草药乳汁草、鹅不食草、鱼腥草、凤尾草、天南星、珍珠草、七叶一枝花等,了解其药名和功效。
这些农活对于农家出身的孩子不算什么,但对于五谷不分的城里学生来讲,显然是人生岁月中经历的第一次脱胎换骨的锤炼。可每当我们吃完可口的饭菜,沐浴完清澈的白莲湖水,走进温馨相伴的集体宿舍之后,我们依然生龙活虎、谈笑风生,并分享着劳动带来的成就。
两年的校园生活,令我难以忘怀。20世纪70年代初,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家庭收入微乎其微,农家孩子的口袋里没有零花钱,上学之路再远也要靠脚去丈量。每到周六下午,我们立新片区的同学就会约马口、城丰的同学结伴回家。我们带上吃空了的菜罐,从校园出发,徒步行走十几里,再渡舟过龙安河至立新。结伴而行不仅因为人多谈笑可以消除疲劳,还因为回家途中林多坟多,我们害怕有社会上的“混混”出没。要是在桑椹成熟的季节,我们会在南山坡作短时的停留,吃一顿桑椹后,再装上满罐的桑椹,带着紫黑色的嘴唇打道回府。
1971年端午期间,正逢雨季,可学校仍有许多处于三龄期的蚕宝宝需要大量的桑叶喂养。学校给我们的任务是每人每天采摘100斤桑叶。冒雨采摘100斤桑叶,多么令人不可想象的数字!可任务必须得完成。全班同学只得身穿雨衣,背上竹篓,奉命执行。任务完成了,我们笑了。衣服湿透了,身子骨快要散架了。我们又哭了。家人还在等我们回家过端午节,可我们却第一次缺席了。
又是在1971年,学校组织全校学员修校后垅水库。由于在取土时把下面的土掏空了,土坡坍塌,三连兽医班一个年轻的女同学被活埋了,全校师生无不痛哭流泪。这个女同学叫黄继杰,高安人,是兽医班一名相当优秀的学员。她身材高大,浓眉大眼,齐腰下拖着两条长长的黑辫子,很招人喜爱。可惜花季年华的她就这样永远地走了。
还是在1971年,一个漆黑的夜晚,正在酣睡中的学员们被突如其来的集合哨声惊醒,校园后面的谷堆着火了。当时我正因感冒发起了低烧,但水火无情,火急火燎的我们带着脸盆、水桶,在老师和班干部的带领下,与火魔决战。经奋力拼搏,大火被扑灭了。一周后,我的右耳突发剧痛,经校医检查发现,原来是救火之夜耳朵里迸进了谷粒。之后的全校师生大会上,我还受到了校委会的表彰。在这一年,我因学习认真,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1973年元月,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捧着沉甸甸的毕业证书,告别了魂牵梦绕的母校,走上三尺讲台从教,一教就是36年。
我们班60余名共大学员毕业后,都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主力军。我班的学员张盛,年近七旬还没退休,仍然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医学领域工作。
1980年,新的学校(原永修三中、县职业高中)相继取代了老的学校,宣告了永修共大分校的终结。
转眼53年过去了,共大岁月,犹历历在目。退休后的我依然选择居住在如诗如画的白莲湖西畔。每日置身于高楼之上,早晨观东方日出,傍晚看西下夕阳,倚窗凝望着母校的旧址思绪万千。
我怀念共大岁月,难忘昔日同窗。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