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肇庆
■ 刘 力
广州西行百公里,便是被誉为岭南名都的肇庆。应文友之约,我欣然前往。名闻天下的七星岩鼎湖山,全国第二长江西江,全国独有的端砚,还有串串美食……还没进城,我心已悸动。
肇庆的景
七星岩就在城中。走在倚山傍湖的驿道,这里的美景和传说令人驻足。传说铁拐李诱七位仙女下凡,定居端州,幻成七个有名的山峰,仙女的泪水形成的湖,便是现在的星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名人留下了形象的比喻。
沿20公里的湖堤悠然转着,山中有湖,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无怪乎被誉为岭南第一奇观。登上首峰天柱,俯视肇庆,更有“登楼一揽烟霞界,半入云霄半摘星”之感。
过铁板桥,便是独一无二的千年诗廊,近千幅雕于山石上的诗句汇成石刻艺术的宫殿。船游洞中,两岸石刻在灯光映衬下分外诱人。
鼎湖山更美!上山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宝鼎园,这尊大铜鼎落户于此时,有过许多趣事,网红蜂拥来打卡,连雨中也是人流如织。
鼎湖山树荫浓密,竹影婆娑,虫鸣悦耳。站在山顶俯瞰,谷中的天池犹如仙境,纷飞的蝴蝶四季不散。天池边的庆云寺建于明朝,为岭南四大名刹。寺里百余间大小殿堂相互映衬,质朴恢宏,庄严典雅。寺顶叶不留的故事和那口“千人锅”让人感觉不虚此行。
肇庆的美景还有许多,浸染历史的千年古梅庵,六祖惠能曾在此植梅;星星点点的星湖,是一处天然大氧吧;城边守望的古城墙,倾诉着这座城市2500余年的历史;倚立西江边的阅江楼有着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当年叶挺独立团成立于此……
在肇庆,无论置身何景,都能感受到城水相依、人水相亲,感受到诗与远方。
肇庆的砚
肇庆是中国砚都。端砚即端州之砚,《西清砚谱》称其为“稀世之宝”,惟眼为贵,巧夺天工,那句“老砚无声忆少年,一砚飞雪铭千秋”,让许多文人墨客翘首肇庆。
端砚以石质坚实、圆滑、细腻、娇嫩驰名于世,研墨不滞发墨快,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在端砚博物馆里,我们了解到端砚的材料源于斧柯山、七星岩下的三大名坑,全部手工开采。为推广和发扬端砚,肇庆人还建起了文化产业园、砚艺创意园、创意研究院,供人们更全面地了解端砚。
白石村是以砚为业的村落,建于唐代,已有1300年历史。村里,八成村民从业制砚,有百余位亚太和国家级大师以及非遗传承人。村里有千余家大小企业,工人有万余人,年产值40余亿元。走进村里,如步入文化殿堂,空气中也散发着阵阵墨香。
村口,余师傅正在包装送货。刚刚收到南亚的网上订单,虽然只有几千元,但端砚可以出国,他怎能不高兴?
好客的张大师把我拉进工作室,这位第十四代传人对端砚的历史如数家珍:“端砚生在肇庆,长在肇庆,千年传承,独具魅力。”
肇庆的食
粤菜享誉中国,清蒸文庆鲤、白切杏花鸡、地豆炭烧肉……爽口弹牙,诱人流涎。那道鼎湖上素,能蒸出清香,分不清是在吃素菜还是吃水果。
一家简朴的农庄里,有着“一鸭四吃”“一鹅五吃”的方法,无须点菜,加两道上素则成席。起初以为菜多,可我们竟能吃光。主人不无遗憾地说:“时间太短。下次再来,我们吃笼蒸西江河虾、香芋煲,还有竹筒饭粉。”
我尤为钟情肇庆的水豆腐花、裹蒸粽和云吞。做水豆腐,要先将毛豆细磨,再用山泉水蒸煮。在鼎湖山的庆云寺里吃上一碗雪白的豆腐花,全身都会绽出一片舒爽。肇庆城内最多的摊位莫过于粽摊。粽子大小不一,售价几元至百元都有,用冬叶、水草紧裹,内含十几味食材,入口爽滑甘甜,留有“彩楼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的美称。而云吞则是灶火起温,香汤正酣,借玲珑云,漾西江水,扬起口中百丈微澜。
肇庆人说:“依着西江,拥着星湖,幸福的人不远行,有种安逸感。”品肇庆美食,怎一个安逸了得?
肇庆的人
邀我前来的文友叫永博。一次偶然的肇庆之行吸引了他,于是永博举家从宁夏来到了肇庆。30年来,他一直坚守宣传岗位,寻觅城韵,研究城市,成了肇庆的“活字典”。刚刚退休的他,有着北方人的豪气、南方人的细腻,这里的每座山、每处景,他都能娓娓道来。
去鼎湖山的路上见到一位老兵,后来知道他曾是这里的派出所所长。从英雄连队转业的邓所长退而不休,自愿做起了清洁工和义务交通管理员。尽管腿脚不便,他仍热情地陪我们游览,还坚持邀约我们共同品尝早茶。“这里人多事杂,五星级景区安全第一!”这个土生土长的基层派出所所长日复一日地发挥着余热,在他身上,我们能感觉出他对家乡的热爱。
灯哥是新结识的朋友,兼任肇庆爱促会的副会长。多年来,他利用所学知识为城市的发展号脉。10年间,他给军人、军烈家属捐赠数十万元。听他津津乐道着城市的历史,听着他的笑声,我也不由得笑了。
游走肇庆,处处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在阅江楼,一个系着红领巾的孩子给我行了队礼后,为我讲解。她的讲解内容虽然浅显,可那颗爱家乡的热情却溢于言表。我正要道谢,一声“再见”中,她又开始了新的“工作”。
这就是肇庆人,一群热情善良的普通市民。
初识肇庆,留下不舍。《西江日报》罗总编对我说,“肇庆好肇庆美,谁也不愿离开这里!”这就是肇庆,一座山清水秀温暖舒适的城市。短短数日,我体会到了“于无声处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美丽”。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