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丨大姑塘荣辱兴衰两百年

2024-08-04 10:41:00   长江周刊
浏览量 32171


大姑塘荣辱兴衰两百年

■ 梅曙平


几千年川流不息,祖先用流动与变化的哲思,指引生活,改变气数。那些年月,芸芸众生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脉象,大抵都与水有关。《水经注》引孙放《庐山赋》云:寻阳郡南有庐山,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愿。下面的话题发生在庐山脚下。

大山的北麓原本有一座荒芜的渔村,只因水与水在这里交汇,它便与千年瓷都、千年茶业、千年铜邑、千年佛教、千年纸业、千年盐税、米粮及近代工业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联。故而,这个唤作女儿浦的小渔村就成为中国近代史聚光灯的照射地。追溯起来,一切事情还得从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说起。这条中国版图上唯一南北走向的大河,跨越地球十多个纬度,将亚洲大陆东部的天然河流大抵贯通,演绎了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千古传奇。

姑塘十湾


水与水相会,就产生了路。这条中国南北大通道的线路图是:京城—运河—扬州—长江—湖口—姑塘—鄱阳湖—赣江—大庾梅岭,打这里翻过梅岭,便进入珠江流域,商贾也便水陆兼程地抵达了近代的出海口——广州。运河,带来了长达数千里的大流通,托举着南北商贾披星戴月奔赴的梦想。密集的商船满载着南方出产的丝绸、茶叶、米、竹、木、漆、陶瓷,源源不断地流入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等物资亦纷纷运往南方。一千多年来,水上运输在官吏、士子、农民、跑船人、造船人、河工的共同演绎下,梯次接续地高效运转。运河,宛若纵横大地的史诗,在往来文人墨客诗词的平平仄仄里,饱含着茶道、歌赋、琴艺、医术、武学、刀兵诸般水与人相会中产生的人间百态。

在水路上讨生活,很是现实。披星戴月都是利益,利益在哪,人心就在哪,繁华就在哪。在漫长的时光里,水流顺北,外带江汉。近代,运河使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哺育了一座座城镇,影响了一个个地域的定数与变数,承载了千万人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这条南北大通道贯穿到江西湖口这一段时,或悲或喜孕育出许多的码头风云。到了明朝,朝廷在数千公里的广阔空间共设有十二处钞关,到后期仅剩下崇文门、扬州、九江等八大榷关。除九江外,其他七关都位于京杭大运河沿线,九江关是设在长江流域的唯一征税机构。九江钞关相伴万艘船火,在财富快速朝这儿集聚的几百年间,却存在一个症结:江西内河船只与长江下游往来鄱湖的舟楫,因不走九江而走湖口,偷税漏税现象十分严重,史称遗算于湖口。鉴于此,明嘉靖四十二年,户部又在湖口增设税关,试图解决这一症结。

海关旧址

在湖口设关,却不占地利。只因湖口江段峭石巉岩遍布,湍廻浪急,又没有避风的良港,下水舟船被汹涌的水流横冲,难于近岸。上水船只逆向溜头激射,进驻泊位险象环生。沿着北纬三十度线,从天空俯瞰,这一地段三面环山,北部地势平坦,有强烈的风洞效应。当冷空气南下,在浩渺的江湖水面上无遮无挡,成千上万艘商船停泊在江头等候交税,常常翻覆沉没。嘉靖年间,衙署在湖口增设税关,不到四年,就有数百艘商船因风高浪急而倾覆,死亡人数达数千。朝廷无奈,只得于隆庆元年撤罢湖口关。及至万历二十六年,朝廷不甘赋税大量流失,再次在湖口设立税务关卡,也不过是重蹈覆辙。到了万历四十三年,不得不再次撤罢。纵观整个明朝,关税遗漏于湖口的症结都未能得到合理解决。

日月流迁,转眼到了清顺治四年,朝廷也曾将九江榷关移设于湖口,面对的问题却与明朝如出一辙,两年后又只得迁回九江。及至康熙二十一年,复将九江关移驻湖口,还得面对紊乱的江流,还得忧虑船覆人亡。直到雍正元年,朝廷笃根本,变思路,于是改弦易辙,在距湖口四十里的姑塘设立九江分关。由江西巡抚裴度委任二处税官:一驻九江,一驻姑塘。于大姑塘设分关,水涨则有女儿港、张家套,可泊舟歇息。水落则平湖一线,大水走泥,绝无风涛礁石之险。朝廷这一腾挪,彻底解决了税银“遗算于湖口”的难题。自此,九江姑塘的地理层位在时间的维度里有声有色地展开,从一个名叫女儿浦的小渔村,蝶变成为天下眉目之地,成就了近200来年的泱泱繁华。

姑塘地处庐山东麓、鄱阳湖西北岸,与大孤山隔水相望,是舟楫由鄱阳湖进入长江或由江入湖的必经隘口。江西百来个县当中,有85个沿水路贯通,内河各种货物经赣江入鄱湖,皆须在姑塘集散、通关。姑塘如同一把控扼江湖要津的锁钥,长江上下游船只由湖口入鄱湖,经姑塘,达昌江,便是景德镇。如若自乐安河可至婺源,则走信江上行,直通到河口。溯赣江而上,便能够抵达赣州。南北商贾遂得赣、闽、粤等省之物资,一路尽收瓷器、茶叶、木材诸多之利。惯常是这样:北方的商贾把盐运抵南方,回去要压舱,捎带的就是景德镇的瓷器、武夷山的茶叶、樟树的药材和遍布的米粮。姑塘湖道作为往来商舟必经之地,分并析合,手挥目送,整日众声喧沸,一页页翻过彼此的面容,浏览着每一个展望的眼神,耗去了无数人生。

望湖楼

自打设关之后,但凡往来于江西内河与长江下游之间、不由九江经过的商船皆在此纳税。经由姑塘分关集结并疏运的粮米、茶叶、食盐、瓷器、竹木、纸张等物品,仅道光九年,九江榷关包括姑塘分关,年税收总额白银达六十多万两,是江海关(上海)的七倍,为全国榷关税额之首。

阅读姑塘海关的沧桑史志,1861年是一个节点。鸦片战争后九江被迫开放通商,殖民者把持的九江海关成立,征收洋货关税,洋人把持枢要职位,清政府反倒失去关税自主权。光绪二十年,九江关税务司致信九江关监督,进一步要求将五十里外的姑塘常关口岸交给税务司兼管,此举自然遭到江西官员一致反对。时任江西巡抚李兴锐行文总税务司,个中强调:“原札载明距五十里外的常关仍归大清监督专管,姑塘关虽则陆路距离九江关只有四十里,但姑塘税源皆系水路生发,故此不能以陆路距离为依据。而姑塘水路距九江关达九十多里,超出了五十里之外。尚且水路只有一条,没有近路可绕行,姑塘自然不在税务司兼管范围之内。”俗话说:“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可洋人不懂儒家文化,不吃这一套,他们有他们的行事法则,那便是弱肉强食。

待到光绪二十七年,总税务司致函清政府外务部表示反对,声称姑塘关远距九江水路九十里,而陆路直线距离不过四十里,仍然在原来协议所定的五十里范畴之内。既然九江常关改归税务司兼办,大姑塘似应一并归理。清政府迫于列强的压力,迫使江西衙署让步,将姑塘关划归九江海关。至此,姑塘榷关完全由英国人把持,易名姑塘海关。姑塘关的更名,看似一字之别,却导致清朝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但从姑塘镇的自身发展来看,却因此迎来了再次升级。江西内河对洋人松绑之后,去除临时泊港作业及缴税的轮船,长年泊港的木帆船亦达万艘。放眼看去,港湾里樯桅林立,码头上人货辐辏,行旅往来如过江之鲫。姑塘招商纳贾,茶行、米行、瓷行、货栈、客栈、码头、会馆摩肩接踵,大姑塘被人称作“小扬州”。

姑塘周遭流水错综,方物丰盛。在雍正元年设立榷关之后,江西内河入江的船只与长江下游进入鄱湖的舟楫笼统在这儿停靠,姑塘十湾泊满了各式木帆船。这些船只载重量大小不一,盐船一般在4000坎脱立,约莫400吨,也有载重量12000坎脱立的大船,姑塘港埠吞吐量十分庞大。进出姑塘的物品除漕粮外,大宗的还有茶叶、大米、瓷器、木材、食盐和棉花等。木帆船到港仍须触坡作业,港埠设施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咸丰十一年,汉口、九江与镇江被迫开埠,建立英租界,九江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外国轮船涌进长江,但内河与鄱湖不允许进入,仍以木帆船为主要运输工具。九江港埠先后有旗昌、招商、太古、怡和、麦边、亨宝与宝顺等中外轮船公司,相继在九江修码头,设趸船,建货栈,开展客货水运业务,为九江成为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创造了客观条件。

天下第一关石刻

各地商贾与本土豪绅在形同马蹄的港湾建屋架楼,集群而居。开店铺,建作坊,设会馆,盖祠堂,八街九陌围绕的是姑塘十湾。有人用“日有千人作揖,夜点万盏明灯”来描述十湾盛景。姑塘镇北隅有一座亭子山,亭子山的南端有一个白泉寺,从这里开始,由海关向北行,这一地带统称首二湾。这里闾阎相望,禅俗杂居,白泉寺、刘氏、熊氏钱庄、万寿宫、导航灯塔皆坐落在这两湾。从海关转弯往西北方向行不多远,便到了三湾、四湾。这是古镇的中心地段,此地视线开阔,立足放眼远眺,只见湖上千帆络绎,熙来攘往。平日里,三湾四湾人流穿梭,装货的船工、过往的商旅一片忙碌。此处最醒目的建筑便是村尾高大的姑塘海关,关前的湖湾水势平缓,地域开阔,过往舟船皆在此落帆上岸报关纳税。姑塘的五湾、六湾同样热热闹闹,一派繁忙。自五湾开始皆为合面街,一直延伸至九湾,沿街两边店挨店,铺接铺。直街与横街交界处为九湾,这里的作坊多数是做豆腐生意,人称豆腐湾。湾里有徽州会馆,常住有商贾。八湾与九湾交界处设有关卡,是为进出木材检查站。西行走到官山脚下就是十湾,当年基本是低矮的平房。旧时,湾与湾之间设有路卡,用木栅栏隔离,栅栏门清晨打开,便可依次有序地进入各湾进行集市交易。十里十湾,沿着姑山缓缓展开,好似一幅姑塘上河图。

姑塘为万里茶道上的重镇,缘由有二。其一是因为姑塘陆通五岭,势据三江,过往商船何处泊,匡庐山脚姑塘浦。此外,九江周边盛产茶叶,唐代伊始就出现了茶市。唐宋以来百姓不可一日无茶的风俗,使得周遭方圆几百里的县域皆有初级交易市场,且产茶地域还具备较大的集散市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提及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只是当时茶叶交易的一个特写画面。在唐代,江州产茶不多,可能只有最初级的市场。两宋以后,德化、瑞昌、德安均盛产茶叶,雅聚喝茶,随处可见。史志载:浔阳茶其行几遍天下。

1861年,九江开埠,茶市随之发生了蝶变。从1861年到1886年,为近代九江茶市发端和扩张期,九江地区种植茶树如同风乍起,吹绿一池春水,四下里扩散开来。随着国外对茶叶消费不断增加,本土茶园、茶市迅速扩增。九江地处鄱阳湖出口通江处,所有祁红、宁红以及江西各地的茶叶,除少数经玉山梅岭输出外,大宗茶叶买卖都沿着万里茶道运输,九江作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又襟江带湖,无疑是转运中心。1872年至1886年,九江茶市进入快速扩张期,最高的年贸易量达三十多万担。这时期俄国实行酒禁,同时印度和锡兰的茶叶被挤出俄国市场,九江茶市的吞吐量急剧增加。直到1919年,民国与俄国的国交断绝,茶叶彻底失去了俄国市场,茶市方走向衰落。

一位外国诗人写道:“我在中国的茶香里,发现了芬芳的春天。”外国人能够喝到中国茶,得赖于万里茶道。每年“嫩芽迎春吐,新梢见春发”时节,这条十七世纪兴起的、以茶叶为大宗货物的国际贸易路线,便格外繁忙,中外商贾摩肩接踵,络绎于道路。万里茶道南起武夷山,经中国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到达蒙古国乌兰巴托等地,最终到达俄罗斯圣彼得堡,成为跨越亚欧的世纪动脉。这是一条继丝绸之路之后,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道,连接起中国广大的茶叶产销区、贸易港口,贯穿中国南北,以茶叶运输为主,也有大量的其他物资与产品,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承载体。

里程达一点三万公里的万里茶道,途经二百余座城镇。九江作为长江黄金水道南北、东西交汇的轴心,是茶道的轴心地带,而姑塘居长江,滨鄱湖,舟楫南开六道,途通五岭,北导长江,远行岷汉,自然是这个轴心上的定盘星。芳茶冠六情,溢香播万里。往来茶商在这个江湖的交汇点上,皆要泊舟缴税。姑塘可供船只停靠的码头有十多个,均为大块鹅卵石垒筑,可泊各类船只百余艘。途经姑塘的水路茶道,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涨水一大片,退水一条线,入江水道甚为狭窄,年年涨落之间,装载茶叶的舟船生生不息,天风里弥漫着来自各地的茶香。茶叶等商品贸易萃取出这一方水土的文化精华,深深植入姑塘的编年史。全盛时期,围绕姑塘海关的是万里春风,是大利当头,那十湾的街坊间,昼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灯明。鼎盛时期,姑塘镇的各类商号多达千余家,人口逾三万,古城浔阳皆有所不及。

兴于1723年的姑塘,既是鄱阳湖内河航运断代史中的一页,又是近代民族耻辱与苦难史的一部分。它见证了洋船、洋货在内地横行无忌,见证了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在庐山大兴土木建造别墅群,见证了日寇打这儿登陆侵占九江的滔天罪行……而今显赫一时的姑塘海关已然从地图上消失了,只剩下姑山上的古炮台和山下的海关遗址,在西风残照里昭示人们:这儿曾是万里茶道第一关。

古朴的姑塘上崇祖先,下启后贤,鲜衣怒马地拓展出一方沃土,拉开过气势磅礴的人文帷幕,描画出特定历史时期古镇蓬勃发展的微笑曲线。从某种意义上说,姑塘文化是一种意境文化,一种诗情文化,一种画意文化,一种商业文化。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姑塘还是昆剧的发轫地之一。说起昆剧,早在雍正年间,景德镇监官唐英便在姑塘留下老底子,青阳腔则是对面湖口过来的,间或还有九江的采茶戏、小池的黄梅戏、星子的西河戏,真个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那年那月,姑塘繁华的背景里,多的是锣鼓声,喜一声,悲一声,唱一声,叹一声,悲欢离合不仅戏里有,人情冷暖兀自寸心知。台上丝丝入扣地唱着,台下笑一阵、哭一阵,无论是坐在前排的乡绅与商贾,还是站在后面的小商小贩,这一刻,全都错综其事嗟叹不已。就这么一唱一闹,便有了乡情、乡音、乡愁。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