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远
杏林成为中医学界代称,与岐黄、悬壶、青囊齐名,这是中医学界的大事件。杏林因董奉而起,围绕庐山杏林所形成的杏林医派为人乐道。笔者在研究杏林医派基础上,关注到杏林医派医家行医中,有诸多起死回生故事,录以成文。
一、杏林医派与董奉治病
董奉,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长乐区),“建安三神”之一,被称“杏林始祖”。为纪念董奉,福州将福山改名董奉山,并建董奉草堂。清乾隆福州郡守李拔主编《福州府志》载:“福山今名董奉山,属长乐”。福州因福山得名,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载:“(福州)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福山又因董奉而改名,可见董奉在家乡有崇高地位。董奉草堂内设长乐中医馆、“杏林望重”大屏风、南雅堂和杏园等建筑群。相传董奉在天龙井采草药“马龙杠”解河豚毒。《福建通志》载:“(天龙井)在县东南十一都董奉山。”井深仅三尺,不溢不涸,传有龙潜,每旱祷之必应。原立有天龙井一碑,今已被毁。天龙井所处的董峰范围甚广,且草木茂密,仅据史书所载不易见到。董奉在长乐未遗医著,或因早年离家外地云游有关。
杏林医派
董奉离开长乐,朝闽南方向,越过望山山脉和清源山脉,溯九龙江(今漳州河)而上,到古义安郡(今漳州市长泰县)。古义安郡被称“地极七闵,境连百粤”,绿野千畴,山野苍翠,江水蜿蜒,紫气氤氲。长泰有东西走向山脉,从南面北眺山峰,似彩凤展翅,故名“凤山”。董奉在峰顶山洞居住,研习医道,采集草药,升庐炼丹,为民治病。今遗石墩如棋盘,土丘似炉灶,石洞“琴室”,长泰县岩溪村遗有水井和药槽。北宋长泰县令韩常卿诗云:“丹灶棋盘去不收,未知踪迹为谁留?烟霞空锁樵人径,松桧重荫古寺楼;怪木华龙云雨夜,碧波涵月镜潭秋;辽东梦断无归鹤,山自嵯峨水自流。”明代方定《凤山丹灶》曰:“翠巘巍巍注远眸,董仙曾想此中游;棋盘丹灶留遗迹,白鹤不来知几秋。”
今人在长泰县岩溪镇霞美村发现一件圆柱体古石臼,高0.8米,内径0.3米,外径0.4米,石臼底侧边凿有小孔,外壁刻有“咸和三年”(328年)字样,“咸和”为东晋成帝年号。相传此石臼为董奉门人摏药材的药臼。陈琨《杏林始祖董奉》记载,董奉在长泰为当地有志学医的村民传授医术,林阿泰为弟子之一,后林阿泰为当地有名医家。董奉于长泰编有《凤山验方》,在林阿泰协助下,根据民间习惯,把《凤山验方》改成“方赋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漳州市医务人员发现手抄本《凤山验方》,对验方进行整理验证,收入49方,载药171种,仍以“方赋歌”形式汇辑,取名《董氏验方》,流传至今。
董奉在地肺山(今江苏句容茅山)收帛和为徒,授行气、服术法(指行气术和服饵中服用白术的方法),为道家成仙术。葛洪《神仙传卷七·帛和》记载,帛和,字仲理,辽东人。他到地肺山拜师董奉,董奉教帛和行气、服术法,并告诉帛和:“我的道术只能教你到此,不能得到修炼神丹和金砂之法,为此,我云游天下,三山五岳都去了。你现在正值壮年,应广泛去求索。”帛和后跟西城王君(晋代上清派女道士魏华存之师王君讳褒)学道,得《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并在洛阳创建“帛家道”。帛家道又称“俗神祷”,即奉祀俗神,以“煞生血食”为祀,修炼方术,有炼丹服气、召劾厌胜等。至东晋,帛家道传入江浙一带,为不少士族所信奉,如郑隐、鲍靓、葛洪都曾信奉帛家道。据《抱朴子内篇》《晋书·葛洪传》及《鲍靓传》载,葛洪之师郑隐及其岳父鲍靓都曾以神丹经及《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传授葛洪。东晋时,帛家道流传到江浙一带,后来与天师道和上清派合流。
现有史料记载,杏林有两处,一处为江西庐山,一处为安徽凤阳。葛洪《神仙传》称:“重病愈者,使种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东晋慧远《庐山略记》:“俄而升仙,绝迹于杏林”;唐倪少通《太乙观董真人殿碑铭》:“种杏拯民”;北宋陈舜俞《庐山记》:“使愈者人植杏五株,数年,郁茂成林。”均记载庐山有杏林。最早记载凤阳杏林,出自宋代《太平寰宇记》:钟离县(今凤阳县)杏山,为三国东吴时董奉居住的地方,“为人治病,惟令种杏五株,数年,杏至万株”。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董奉事迹和庐山杏林正文结束后,附记中提到“濠州钟离县南有杏山,董奉种杏之所”。按文史材料出现先后,杏林在庐山,毋庸置疑。
葛洪《神仙传》载,董奉居山间不种田,每日为人治病,不收资金,数年后十万余颗杏树,郁然成林,如按“使愈者人植杏五株”,此起码给两千余人治病,且都医治好。董奉每年以杏换谷,赈救贫苦百姓,供给行旅贫乏之人,一年有二万余斛。唐以前,“斛”为民间“石”俗称,即一斛等于一石,一石换算成斤为一百二十斤,每年二万余斛,即董奉每年收二百四十余万斤谷子,赈济贫苦百姓,资助长途行旅。经老百姓口口相传,历代医家和文人相颂,杏林成高尚医德医风的代表,让杏林为世人所熟知,便不足为奇。
董奉在福建长泰有医术传承,《董氏验方》以为证;董奉亲授帛和行气、服术法,帛和又创“帛家道”,为道术传承;董奉在庐山杏林,既有医术传承,亦有医德精神。此三者,构成杏林医派重要内容。由东汉末年以降至今,围绕庐山杏林所形成的道医群体和南康医学群体,将杏林医派真正发扬光大,使杏林成为中医学界的誉称和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
董奉塑像
董奉治病
在福建沿海一带,民间流传着且屡试不爽的“马龙杠解豚毒”偏方,相传为董奉所独创。董奉尚在老家时,跟“福山观”老道人学医术、药理和道家思想。在老道人悉心教导下,董奉正式入医道。相传老道人临终前授董奉清风宝剑和三本天书至宝。
一日,阴雨绵绵,董奉在家收整草药。突然邻居大哥背着老母亲,闯进董奉家门求救。邻居大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他从海滩提回一条鱼,家人食用后,先后手脚麻木、颤抖抽搐,继而腹痛难忍、口吐白沫。老母亲已重度昏迷,家中五口人性命堪忧。邻居大哥说完不久,昏迷倒地。见此情景,董奉马上明白鱼有毒,此鱼应是黑斑河豚。黑斑河豚外表亮丽滑溜,肉汤鲜美,如内脏血液清洗不妥,毒腺未除,食用后便会出现主诉症状,重者即食即亡,轻者三天内必死。董奉随即从药葫芦中取出药丸,先保母子性命。然欲解此毒,须去天龙井采龙骨草,才能彻底解毒。龙骨草,亦称“马龙杠”,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活血止血、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效。
于是,董奉在去邻居家救其他人后,就挎上药篓冒雨去天龙井采药。一路上,董奉跌跌撞撞,终于在天龙井百草深处找到龙骨草,然后马不停蹄赶回家,将龙骨草洗净、烘干,草叶捣碎制成药丸,草根熬成药汤。董奉把龙骨草药丸和药汤,让邻居大哥一家人分次服之,便救下了他们的性命。
董奉救交州刺史士燮,最为著名。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曾任交趾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后期归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而迁任卫将军,进封龙编侯。士燮任交趾太守40余年,90岁时去世,家族是实力雄厚的地方势力,占领南部疆土过半。东汉时期,交州包括今广东、广西和越南中北部。
《神仙传》载,士燮任交州刺史时,中毒生病,已死三天。董奉当时在交州,便去他家,往他嘴里放进三颗药丸,并灌些水,令人捧着士燮的头,不停摇晃,让药消化。过一会儿,拉拉士燮的手脚,似乎动了一下,脸色渐渐恢复。半天后,士燮能起身坐起,又过四天,能开口说话。士燮说,自己死后忽然像做梦一样,看见十几个穿着黑衣服的人过来抓他,送上一辆车,进入大红门,直接交送进监狱。然后,有人用土从外面把门封上,再未见外面的光亮。突然,听到外面有人说:“太乙天神派遣使者来召唤士燮。”还听到门口的土被除去的声音,过好久,他被领出来,看见一辆红色盖头的马车,还有三个人坐在车上。其中一个人拿着符节,喊他上车,他就被带回来,快到家门口时醒了,活了过来。
士燮复生后,清楚描述死时场景和过程,尤提到“太乙遣使”。太乙亦称太一,据屈原《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篇》王逸注称,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祭祀在楚国东面,与东帝相配,因此叫“东皇”。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载:天神贵者太一。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列有太一玉君,称其居玉清仙境,号令群真。隋末唐初李播《天文大象赋》注中说,太一星,位列天的南面,天帝的臣子,主使十六龙,知晓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因此,太一天神为民间信仰和道教尊奉的神仙,地位较高。
董奉救士燮用何灵丹?据考证,此灵丹应为“太乙招魂魄丹”。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卷四》载:《太乙招魂魄丹法》中,所使用的“五石”,用“六一泥”把它们封闭起来,一切都像炼制“九转神丹”一样。它的特效是能够使猝死三天的人重新复活,用法是掰开死者的门牙,放入口中一粒丹丸,与硫磺丸一起用水送下去,让药丸进入喉咙,人马上就能复活。复活者都说看见使者拿着符节把自己召唤回来。
此段文献中,所谓“五石”,即炼丹所用五种原料,分别是丹砂、雄黄、白矾、曾青和磁石。所谓“九转神丹”,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卷四》有载:炼丹时,由丹砂炼制成水银,再将水银炼制为丹砂,每循环变化一次,叫做“一转”。经过九次转化的丹药,服食三天后,就能够成仙。所谓“六一泥”,即六合一为七,故称六一泥。这种泥共有戎盐、卤盐、礜石、牡蛎、赤石脂、滑石、矾石七种原料。在《云笈七签》卷六十五有制作六一泥之法:矾石、戎盐、卤盐、礜石这四种分等份炼烧,炼烧二十日为止,然后再取牡蛎、赤石脂、滑石,共七种原料,分等份,以瓦锅大小分,把瓦锅装满。用杵捣一万下,放在铁器中,用猛火炼烧九天九夜,等药石变成红赤色,再用杵捣一万下,用筛子筛出细末,再用味道浓厚的醋合成泥。
《抱朴子内篇》与《神仙传》同为葛洪著作,“太乙遣使”与“太乙招魂魄丹”,都出现“太乙”,形成相互照应,同时均现“死三日”“使者持节”,进行相证。唐倪少通《太乙观董真人殿碑铭》说:“活士燮于交趾……验太乙丹符,知非常道……”明代医家江瑾及其子应元、应宿撰《名医类案·卷十二》称:“士燮,中毒而死。董奉以太乙散和水,沃燮口中,须臾乃苏。”这两处文献中,均指明董奉救士燮所用“太乙丹”或“太乙散”。可见,“太乙招魂魄丹”即“太乙丹”“太乙散”,仅命名不同而已。
“使者持节”为道教得道成仙、治病救人、道教施法的象征。《汉武帝外传》载:汉武帝梦到与神仙李少君一起登上嵩高山,半路上,遇到绣衣使者,乘龙持节,从云中下降人间。至汉魏时期,仙人持节,成为道士渴望成仙的心理需求。张角创太平道,便持九节杖。曹魏鱼豢撰《典略》载:太平道祖师张角持九丈节,用符箓和祝由术,教病人扣头思过,再让其喝符水治病。唐代道士张万福《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中介绍法师实施法坛解秽仪式时,需握固瞑目,把经、籍、度师在西面,唐将军兵马佩剑执印在左边,葛将军兵马执戟佩剑在右边,周将军兵马执节在前面。《神仙传》中董奉救活士燮后,士燮能清晰描述使者持符节来接引他,让他复生。而《抱朴子内篇》也描述,猝死三日之人在服食“太乙招魂魄丹”后,都说看见使者持符节把自己召唤回人世间。此亦从侧面证明,董奉救士燮所用丹药即为“太乙招魂魄丹”。
董奉治病既用草药,用“马龙杠”解豚毒,救邻居一家人性命;也用“太乙招魂魄丹”救已死三日士燮之命,皆有起死回生功效。“起死回生”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高骈《女仙传》:“行三十六术甚效,起死回生,救人无数。”通常被描述为一种仙家道术,能使死者复活,形容医术高明。由此不难看出,董奉是一个具有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的仙家道人。
二、置南康军前道医仙迹
董奉在庐山羽化升仙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三月十五日,被封“太乙真人”,号“碧虚上监”,建真君庙祭祀。自董奉授封以降,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置南康军,辖江州星子(今庐山市)、都昌和洪州建昌(今永修县),以星子为军治。期间,杏林医派在庐山主要以道医群体为主,东晋葛洪葛巢甫医道、吴猛许逊医道,南朝陆修静三洞医道,唐朝道医刘混成、蔡寻真、李腾空、吕洞宾、李云卿,五代道医杨保宗、谭峭,北宋早期道医陈抟,等等,皆是道星闪耀,璀璨夺目。后世道医继承和发扬董奉治病所用道术、医术,尤其葛洪受教于郑隐,郑隐拜葛玄为师,葛玄又在帛和处受《三皇文》,虽帛和得《三皇文》非董奉所传,但帛和为董奉嫡传弟子无疑。
东晋吴猛救干庆
吴猛,字世云,濮阳人,三国孙吴后期担任西安(今九江市武宁县)令,吴亡后落职,居住于分宁(今九江市修水县)。他曾拜师武宁丁义,习得秘法神符,道术大行,一生大多时间在庐山及周边地区活动,其法术在庐山颇为流传。
《老氏圣纪》载:吴猛授舒道云《三皇诗》,治病虐有奇效。《三皇诗》即《三皇内文》,全称为《洞神三皇经》,为《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合称,分为《小有三皇文》和《大有三皇文》。《小有三皇文》为帛和于西城山石室中视壁三年所得,原为篆书写成,后由西晋郑隐授于葛洪,郑隐乃葛洪从祖父葛玄之徒。《大有三皇文》由西晋鲍靓传于葛洪。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卷十九》说:“他家有《三皇文》,能辟邪恶鬼、瘟疫气、横殃飞祸。若有困病垂死,其信道心至者,以此书持之,必不会死……”南朝陆修静得此经,后传弟子孙游岳,再传陶弘景。陶弘景补以其他经书和道教斋仪,增至十三卷,为《太上洞神经》主要依据。总之,吴猛所用神术,与《三皇文》中招致鬼神、辟出瘟疫和治病救人相关。
《搜神记》作者干宝的兄长干庆,为西安(今九江市武宁县)令时,得病已死三日,吴猛由修水去武宁看诊,见干庆尸身说:“数未尽,当诉之于天。”于是,吴猛便躺卧干庆身边,施展神术,经数日后,救活干庆,并与他一同起身。
吴猛治病救人,与董奉颇有类似。干庆与士燮都已死三日,被其救活。吴猛使用神术,董奉为用仙丹。更为相似的是治疗疠疾,董奉在庐山治疗患疠疾垂死之人,通过法术招致“舌广一尺许,气息如牛”的动物,舔舐患者身体,尔后用水洗二十日,病即痊愈。《三洞珠囊卷一·救导品》引《道学传·第四》记载,吴猛亦用神术,取水治疗疠疫,病患饮水即愈。
唐朝薛肇治风劳
唐时,庐山道士薛肇以医术著名。薛肇,浙江上虞人,与崔宇同在庐山读书。后薛肇与崔宇耐不住清苦,未学成而弃。之后,崔宇勤学苦读攻举业,高中进士;薛肇则致力修道,数年后得“神仙之道”,尤擅医术。
庐山脚下有一人患风劳,积年医治无效,家中等死。一日,薛肇经他家门前,憩息树下,听说此事,便对患者家人说道:“这病没什么,完全能好。”并留有一颗丹药,嘱其家人:“明天早晨吃半粒,就能见效。如果还不好,三天后再吃那半粒。”家属不以为然。第二天思来想去,还是给病人服下半粒丹药。没想到病人一服下,便能起身活动,到中午可吃饭,能拄拐走路。三日后,服下另半粒丹药,病人变得神色飘逸,皮肤像白玉一样光洁,头发又黑又亮,像二十多岁的人。一月余,薛肇复来,看那人有得道之相,便对他说:“你的骨相带着仙气,所以吃了我的药,不仅能治好病,还能得道。”薛肇告之修道要诀,那人便登五老峰寻仙而去。
风劳病是中医难症之一,为虚劳病复受风邪者,风邪易侵,或游易皮肤,或沉滞脏腑,随其所获而众病生。《金匮翼·风劳》载:“风劳之证,肌骨蒸热,寒热往来,痰嗽,盗汗,黄瘦,毛焦,口臭,或成疳利。由风邪淹滞经络,瘀郁而然。其病多著于肝,亦名肝劳。”从现有资料中,难以知晓薛肇所用何种丹药。
薛肇治病救人,与同时代刘混成略同。刘混成隐居庐山五老峰“木瓜洞”,前后五十二年,手植木瓜而食。刘混成修炼以简单的药物服食、练气养和为主,以医术、法术救人济世。元朝赵道一《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称:刘混成凿丹井汲水以疗人之疾,多获痊愈。薛肇虽未有刘混成的名望与地位,但用医术和法术救人济世、助人开悟,即为得道。(未完待续)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杨春霞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