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撷英·声音
■ 伍 穆
1、天籁
大伯引我在林中走着。听不到我们的脚步声,耳边仍然是澌澌的水声,簌簌的风声,还有此起彼伏的吱吱的虫声。这些声音糅在一起,更渲染了山林的寂静,秋夜的清幽。我知道,这并不是大自然专为我演奏的轻音乐,不论我在与否,它总要响,就像山泉总要从山的心脏流出一样。这是天籁。(周同宾《天籁》)
【点评】天籁就是自然界发生的美妙的声音,它包括风声、雨声、虫鸟、山泉之声等。天籁只发生在远离城市、人群的地方,特别是人迹罕至之处。天籁让环境更清幽,是生态健康的表征。作者用叠音的拟声词来形容,用优美的轻音乐来比喻,并且指出了它的持久、永恒的特点。
2、听泉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贝斯)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点评】这一段语言考究,作者赋予了山泉鲜明的旋律节奏,音乐感很强。前几句以短句为主,读来轻快脆亮,如深夜听泉,叮当作响;中间连用四个排比句式,具体描绘泉鸣的不同音色和层次;然后描写更复杂的泉鸣。句式长短变化,读来盘旋悠长,如琴声在山谷中回荡。
3、沙漠里的风声
我尖叫起来,声音尖锐、急促,可在沙漠里,只需一秒钟,便被风声吞噬殆尽,什么都听不见。沙漠里只有一种声音,风的撕扯声:刺啦……刺啦……刺啦……无止境的刺啦……听久了这种声音,对它会生出依赖感,如果没有刺啦相伴,这个浩大空间里的死寂,将更骇人。刺啦……刺啦……显示着一种呼吸,一种运动,一种改变。(丁燕《看大海》)
【点评】作者在写看到大海之前,先写“死去的海”(海水蒸发后留下的固体黄沙——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里的风声与别处不同,一是单调,二是无止境,使人对它产生依赖性。作者运用对比和拟声的方法,使风声成为浩大沙漠里唯一对抗“死寂”的物理元素。
4、海风
入夜,两个女人躺在一张床上,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说着自己的心事。
这是海滨城市特有的风声。很坚硬。很凄厉。像许多哨子在合鸣着同一个音符,音符在夜空中很响亮很迅速地划过,飘向远方,然后,下一次合鸣又由远及近地吹来了。(马枋《生为女人》)
【点评】海风是从海面吹向陆地的风,一般比较平和,感觉似乎比较强烈,但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狂暴。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了海风的质感和节奏感。
5、雨声
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为采光而设的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打在木晒楼上的雨点,因晾晒衣服的脚步磨亮了楼梯地板,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重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的雨声,沉着而充满力度。雨越下越大,越下越密。他听见潺潺湲湲的流水声了,那声音来自高高低低的屋檐边的木笕。木笕节节相连,一直把水导到天井边;溜筒(打通的大楠竹)竖着与木笕相接,水便畅快地流入地下的阴沟。老屋的地下水道纵横交错,水声急促犹如金鼓轰鸣。(聂鑫森《怀念一种声音》)
【点评】文章写一位中年画家对雨声的怀念。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雨声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美妙感受。这种美妙的雨声又与下文写的现在的雨声(特点是呆板、沉闷、压抑等)构成鲜明对比,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淳朴自然生活的热爱和怀念。
6、布谷鸟鸣
鸟鸣急促地响了,是布谷鸟,山里人俗称“烧香摆供”,前一只喊着“烧香摆供”,话音没落,后一只立刻接上了嘴“一壶一壶”,似乎天衣无缝,侧耳谛听,破译得出“阿爹阿哥,割麦垛垛。割麦垛垛,家家吃馍……”的农事密码,这也是山里娃们麦香弥漫的催眠曲。(简默《回望书》)
【点评】表面上只用了声音模拟的方法,实际上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写乡村遍地鸟鸣,是以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背景的,布谷鸟被视为催收催种的使者,农民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寄托在布谷鸟鸣之中,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