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德及其有关九江诗文
■ 滑红彬
全德(1732~1802),字惕庄,戴佳氏,汉军镶黄旗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他曾监督过九江关税。此后,全德调任过浒墅关,出任过江苏织造、两淮盐政、热河总管、杭州织造一职。乾隆六十年(1795),全德第二次来到九江,监督九江关税。嘉庆三年(1798),他调离九江后,直至病逝也没回到九江。在全德的宦海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东南一带负责织造、盐务、关税等优差,并参与接待乾隆皇帝第五次和第六次“南巡”,可见他是很被皇帝看重的“自己人”。
根据全德的自述,他“以习国书直内廷,于汉文初未究析”,也就是说全德从小学习满文,未曾学习过汉文。后来,作为旗人的全德被皇帝派到外地去管理盐务、榷税等油水充足的工作。由于公务文书大都是用汉文书写的,因此全德不得不在成年之后努力学习汉文。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全德不仅能阅读汉文典籍、使用汉文书写奏折,而且亲近文雅,喜欢赋诗填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经书史汉而外,三唐韵语,两宋词章,略窥堂奥,偶有所触,技痒不自禁,形诸吟咏”;“诗词而外,旁及传奇杂曲”。
第二次任职九江期间,全德常常在政务之余,闲坐爱山楼(其九江寓所堂号)上,仰望匡庐烟云,俯瞰江水奔腾,得江山之助,文思倍增,创作诗文多篇。嘉庆三年(1798),全德调任苏州织造之后,将任职九江期间创作的诗词及传奇杂曲等经过甄选整理,编辑刊刻,分为四卷:卷一《红牙小谱》,卷二《浔阳诗词合稿》,卷三《西调》,卷四《小曲》。
先说说卷二《浔阳诗词合稿》。该卷分为诗稿和词稿两部分。《浔阳诗稿》收录诗歌26首,分别为《游马祖山七言古诗一首》《锁江楼观江七言古诗一首》《游庐山五言古诗十首》《重修琵琶亭即景十二首》《烟水亭即景》《春日游山》等。其中,《游庐山五言古诗》分别是《五老峰》《归宗寺》《秀峰寺》《万杉寺》《栖贤寺》《含鄱口》《黄龙寺》《佛手崖》《天池寺》《东林寺》。全德虽然喜欢赋诗填词,但是其诗词创作的水平仅仅属于入门级别。例如《黄龙寺》:“小憩过山梁,向北行迤逦。又下两重山,来至黄龙寺。地广竹树多,僧赖为活计。禅堂偶具餐,野蔬亦有味。日午又西行,江光映空翠。”《东林寺》:“下山入官道,东林暂憩息。有桥名虎溪,远公旧遗迹。爰登三笑堂,行厨预设食。饭罢秉烛回,计程里三十。抵署已三更,残灯映几席。点笔纪胜游,质言无粉饰。所喜三日晴,名胜尽游历。却笑此乡民,白首未曾识。”是不是不需要任何注释就能读懂这些诗?连最简单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最基本的起兴、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都没有,一派自由发挥的姿态。用专业评论家的语言,可谓是“质朴如话,不尚雕饰,全用赋体,老妪能解”。用大白话来说,那就是“分行的流水账”。不过,全德的诗虽然缺少韵味,缺乏诗意,但某些议论还是有些意思的。比如《万杉寺》有“只因包帚书,误传孝肃笔”之句,针对万杉寺包拯题词的传说,全德全然不信。又如《栖贤寺》有“取出舍利子,一笑何足珍。乃是土玛瑙,寺僧徒诳人”之句,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另外,全德的诗句中还保留着历史的讯息,具有史料的价值。比如《佛手崖》“内供观世音”之句,表明乾隆末年的时候,佛手崖依然是佛教的地盘,供奉着观音菩萨。
《浔阳诗词合稿》收录词作15首,艺术水准和诗歌类似,不必赘言。其价值更多地表现在保留历史景象,具有史料价值。如《早梅芳·戊午元夕海天寺观灯戏作》写出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民众夜观花灯的热闹场景。据《(嘉庆)九江府志》记载,海天寺位于花果园一带,可见清代中期这里是观灯游乐的主要场所。又如《如梦令·戊午三月二十二日诣天后阁祀毕游琵琶亭即景》则表明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地方官员按例到天后阁致祭,祈求风调雨顺。据《(嘉庆)九江府志》记载,天后阁又称娘娘庙,位于城北江浒,原为明代操江厅所在。这首词是了解九江地区妈祖信仰的重要材料。
相较于诗词创作的入门水准,全德在戏曲文学上下了较大的功夫,创作颇丰,水平较高。全德有钱又有闲,工作之余,最爱听曲,并且养着一套家乐班子,每当兴之所至,便亲自填曲,教授女伶演唱。早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任职江苏织造期间,全德就曾奉密令搜集审查民间流行的曲子,因工作得力而颇受嘉奖。乾隆第五次、第六次“南巡”时,全德还聘请著名曲家沈起凤编撰迎銮大戏。由此可见,全德实乃一位戏曲行家,其所作三卷传奇杂曲作品颇有价值。
第一卷题曰《红牙小谱》,收录《辋川乐事》《新调思春》两篇单折杂剧。第三卷直接命名为《西调》。西调原是在山陕一带流行的时调小曲,后来传播全国,并经过文人参与创作而逐渐雅化,在乾隆时期广泛应用于戏曲中。第四卷《小曲》,包括马头调、弋腔戏、平调、花柳调、清平调等等。其中有两则很有意思,一个演唱九江历史的小曲。“(泛调)大江东去永不停,庐山正对浔阳城。陶渊明不做官,愿把那菊花种。白居易送客留下了琵琶行。(弋腔戏)有一个,名英布,据浔阳,称王霸业。有一个,晋庾亮,鄱阳湖,训练操兵。宋时节,岳王武穆忠良将,威名大,雄镇九江。更有那,明太祖,督兵鏖战陈友谅,临阵柁坏,多亏元将军。你看那鄱阳浔阳,古时战场。(泛调尾)手擎着笔管,仔细追想。长江有庐山在,人似后浪催前浪。长江有庐山在,人似后浪催前浪。”另一个则是调侃九江方言的小曲。“(花柳调)江西人,有慊货,官话一字不会说,打乡谈:没有说是卯,什么说莫思,睡觉说是困醒。养个儿子说勘个崽,下了一窝小猪,倒说养娃子。诧异尊敬人,称老表;太谬叫母亲,称姐姐。”这两则小曲都与九江有关,饶有趣味。
通观全书,虽然全德诗歌的艺术成就稍低,但它却保留了部分历史景象,丰富了庐山诗歌的内涵,展示了庐山文献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此外,乾隆六十年(1795)冬,全德在庐山东侧马祖山上修建亭子,此处“前望鄱阳湖,浮天无际,鞋山一屿,孤峙湖光荡漾中。后眺横峰侧岭,层峦叠翠,环若屏障。左抱大江,澄波万顷,与天一碧,时见风帆数叶,隐现如豆。右则冈峦起伏,烟云变幻,皖口石牛,宛然在望。大哉观乎,襟怀为之一畅”,因此命名曰畅观亭。全德不仅撰写《畅观亭记》,并且亲自书写,刻石立碑。不得不说,这篇碑文写得确实不错,超过其诗词远甚。该碑现存于马祖山顶,是全德留在九江的唯一实物,饱经沧桑,留待后人赏读。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钟千惠
审核:朱静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