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人物丨田先敏:70岁匠人 60载匠心

2024-11-16 09:23:04   
浏览量 46254

  “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篾匠曾是瑞昌过上好日子的选择之一。在瑞昌市的峰峦叠嶂间,一丛丛毛竹林修长挺拔,广袤的竹林滋养了无数的竹编艺人,73岁的田先敏就是这无数艺人中的佼佼者。

  田先敏2018年被列入瑞昌竹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与竹子打交道的近60年中,他不仅将竹编制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而且还培养了瑞昌竹编省级传承人和市级传承人。

  举起篾刀,对准毛竹,“滋啦”一声,竹竿就被一分为二,所谓势如破竹正是如此。破竹是竹编工序中的一项,青青的毛竹去蔸、去梢后,被均匀地剖成四片、八片、十六片……接着劈条、去篾黄、取层、拣篾、刮篾、煮篾,高大挺拔的竹子至此才能变成柔韧的篾条,也才能在巧手中翻飞、穿插、扭转、打结,最终成为精巧美观又实用的工艺品。

  “我15岁开始学艺,到现在做竹编已经近60年了。”73岁的田先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编代表性传承人,他骨节粗大手掌粗糙,关节处还贴着创可贴,手执篾刀用力刮拉——篾丝细如发,篾片宽如指,“当年我娘问我想做什么?我说做篾匠。娘说做篾匠苦啊,我说我不怕苦。”

  少年时期的田先敏因为一场大病落下了残疾,而要强的心性却让他能坐得住吃得苦。“那个时候,做篾匠是有饭吃的。斗笠、丝箩、米筛……家家户户都要用。”

  瑞昌竹编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主要还是以实用为主。田先敏说的斗笠、丝箩、米筛,就曾被誉为“篾器三宝”。

  因为不怕苦,肯钻研,经他手的产品总是被一扫而空。凭借精湛的竹编技艺和对竹编工艺热爱,上世纪80年代初,田先敏成立了南义竹编厂。2002年,因大环境的改变,工厂遭遇困境,面临倒闭。

  危机往往也蕴藏着机遇。正是这一年,田先敏参加了广交会。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朋友的展位上展示了自己的竹编样品。一家英国公司看中了他的样品,在现场翻译的帮助下,当即下了3万元订单。“这就算是找到了一条新出路。”此后他年年参加广交会,与许多国家的客商建立了联系,成功将传统的竹编工艺打入国际市场。“市场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从看不懂英文订单,到现在73岁的他不仅能看懂订单,还可以与外商进行简单交流,流利地说出生产产品的英文单词。

  “这是竹篱笆,出口意大利;这竹火炬,销往马来西亚。”工艺厂外,工人们正在把一件件产品装进集装箱里,生产车间里,一箱箱的产品正整装待发,瑞昌竹编从生活用具向工艺、园艺方向发展,漫山遍野的毛竹以全新的面貌走出山村,流传民间的传统手艺也在世人青睐中走向世界。“目前,所有的产品一年出口产值大约在300万元。”

  非遗传承,重要的是传承。“传统手艺易学难精,费工夫,愿意来做竹编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于是他广泛地将竹编技艺传授给厂里职工,人数多达百人。因为少年时受伤留下残疾,所以田先敏也格外关注残疾人的就业。2017年以来,南义竹编厂与瑞昌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举办残疾人免费竹编培训班,为残疾人辅导竹编制作技术,共培训残疾人60多名,有40多人上岗就业和自主创业。如今,南义竹编工艺厂作为九江学院艺术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教学基地,每年都要迎来不少大学生。

  “我16岁就拜田先敏老师为师,做竹编有40年了。”徒弟雷保红2017年跟随师傅出国到赤道几内亚进行竹编技术讲学;其作品获得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博览会(新生代非遗工匠之星)金奖。如今他被评为瑞昌竹编省级非遗传承人,但说起老师田先敏的认真和细致,仍然自愧不如,“做竹编全靠手工,几个小时,年轻人腰都直不起来,可师傅一坐就是一天。”

  从最初的斗笠、丝萝逐渐变成花钵、礼盒、篱笆……如今,田先敏和徒弟们、工人们制作的上百种竹编工艺品和园林产品远销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新加坡、马来西亚、波兰、德国、法国、瑞典等十多个国家,田先敏说:“传统的东西好,但一定要找到传统与市场的结合点,才能让民间艺术有生命力,发扬光大。”

  (图片均由金明提供)

(九江日报记者 陈沽玥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继续阅读
热门评论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