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的发源地——八门古村
■ 肖介汉
永修县吴城镇西南约2.8公里处有个名叫马头洼的地方,这里坐落着一座幽静的古村——八门村。该村自然景色优美,人文气息浓郁。
早在西汉末年,马头洼便有人类劳作生息,当年吴郡(今浙江富阳)大富翁孙钟就是在这里雇佣乡人开荒辟地,种瓜收籽,其中不少是程、陶、张、谈、熊、王、涂各姓先民。
南宋淳祐年间(1250年前后),叶氏88世祖叶俊杰自洪州龙兴府豫宁南乡(今武宁县罗溪乡)廉村迁徙至新建县吴城(今永修吴城)后河柏叶垅,凿饮耕食,成为吴城叶氏一脉开基始祖。之后,叶升“具远志,以市廛湫隘居,弗可久长日”,亦恐“子孙市居习于刻薄,弗能昌大后裔”,见马头洼土膏田腴,水秀山清,“乃宜居宜业之地也”,遂继迁于此,择向阳处居之,取名“大白垅”,与周边的牛屎垅、窑儿坜、燕子垅、松树洼、斑鸠垴、泉水凼、竹山岭、鲤鱼垅并称“九龙拜寿”。大白垅遂成为吴城十大姓氏之一——叶氏的发源地。
吴城叶氏历经几代后,叶汉材留居大白垅开枝发叶,并将大白垅易名为“八门”,其余各支另辟新址。有的迁居至南昌、进贤、德安、湖口、星子、都昌、鄱阳、新干及安徽太湖、休宁、潜山,陕西商洛,湖广潜江,湖北浠水诸地开宗发族;有的广布于吴城赣江东西两岸的村落,形成“赣江两岸叶连天”之宏昌景象。留居吴城的叶氏后裔瓜瓞赓续,人丁渐增,“绵亘吴山之阳,夹居东西两浒,田连阡陌,为吴城一旺族矣”。
700多年来,八门叶氏族人秉承“孝为先,和为贵”“勤耕读,尚诗书”之理念,科甲绵延,文武猬集,才俊辈出。历史上通过科举考试跻身官场者,有宋淳祐四年(1244年)甲辰进士、大理寺评事叶升;宋咸淳年武选官授洪州总辖叶云卿;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进士、钦点刑部主事叶久濬;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进士、福建知县叶湘,中宪大夫叶式典;贵州石阡府通判叶茂,山东东昌府都司、怀远将军叶鼎发,山东荏平县知县、河南直隶陕州知州、曹州府知府叶敏,江西南昌水师营把总叶正兴,蔚州知州叶庭和,山东莒州知州叶广和。还有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叶纫芳,他曾被推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参加会议并发言。
元延祐四年(1317年)七月,吴城叶氏的叶庭芳谢世,当朝翰林院学士、文学家程钜夫闻之,含悲洒泪赋诗以赠,诗云:“君在山中住,青山深复深。泉声傍户细,树色过墙阴。接竹惟浇药,看松亦抱琴。如今无复见,空有夜猿吟。”
走进八门这座幽静的古村,目之所及,无论是斑斑驳驳的老屋,还是忽宽忽窄的麻石小径,无不给人以沧桑古朴之感。村里的房屋多为清末民初建筑,以三重进、五重进居多,造型别致,布局严谨。屋内砖雕、石雕、木雕、壁画典雅美观、栩栩如生,墙瓦间中式花格窗棂玲珑剔透。无论步入哪个院落,都可通过一个个小门游遍全村,寻找到岁月流逝的痕迹。
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幢七重进“官厅”。这是一座用青砖砌筑,板瓦覆顶,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的房屋,就连南北两边的附屋都是一式水磨青砖。屋内立柱上、梁枋间的木雕悉为双面对称镂空雕,其风格之独特、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据了解,建造这幢官厅历时12年,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浑堪称一流。门墙正上方“世绪维新”四字为清代名臣、文学家裘日修所题,厅堂内高悬“金榜题名”“名寿俱芳”匾额。官厅前耸立着30多根五六米高的石旗杆。旗杆底座形制不一,或方形,或六角形,或八角形。旗杆顶端镌刻着毛笔、坐狮等雕饰。这些石旗杆,在古代是功名、地位、权势的象征,曾经给八门村叶氏家族带来无上荣耀。
令人称奇的还有村中那一口口古井,井口或呈圆筒形、圆台形,井壁用青石砌成,大旱不涸,雨天不溢,一年四季清泉汩汩,醇美甘甜;暑天饮之解渴、生津、提神。井边的青石板经年累月被雨水冲刷,已变得光滑锃亮,青苔斑驳。正是这一泓泓盈盈清流,让八门村变得如此有灵性。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许钦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