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朽”王阳明与天池寺刻诗
■ 李 震
1996年,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鉴定意见评价相当高:“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
庐山石刻作为庐山历史遗迹的组成部分,是庐山历史文化的重要文字记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1959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首批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就包括了庐山石刻四处(仙人洞石刻、九十九盘石刻、天池寺石刻、黄龙寺石刻)。其中天池寺石刻中以王守仁的石刻诗最有文化价值。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这首诗刻于天池寺旁的一块巨石上,为明代王守仁所书。据史料记载,这首诗是题为《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三首》中的第一首,三首诗原本均刻石于天池寺旁,现仅存此一首,是王守仁正德十五年(1520年)游览天池寺时所作。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创立的心学被称为“阳明学”,因此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
王守仁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圣贤,后人把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他创立的阳明心学认为“心即理”,以“致良知”为主旨,主张“知行合一”,影响了中国思想界500年。他一生追求圣贤、追求光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他不仅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宁王之乱。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兵锋直指南都(南京)。此时王守仁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手中并无军队可调。他对朱宸濠实施缓兵之计,一方面散布各路勤王大军正向南昌集结的假消息吓唬朱宸濠,同时离间朱宸濠与其亲信谋士的关系,使其不敢听从立即发兵的建议,导致朱宸濠大军在南昌逡巡长达十几天。王守仁利用这十几天时间,迅速招募组织起一支七八万人的民兵武装,为平叛打下了基础。朱宸濠意识到中计之后,发兵迅速攻取了南康(今庐山市)和九江,直逼南京的门户安庆。王守仁又采取围魏救赵之计,全力攻陷了朱宸濠的老巢南昌,迫使其回援,并在途中层层设伏,不断消耗叛军的有生力量,最后与朱宸濠在鄱阳湖展开决战。在决定命运的水战中,王守仁见朱宸濠将大船用铁索连在一起,结成方阵,便复制了火烧赤壁的经典战例。他效仿诸葛亮,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叛军的船队,一举擒获了朱宸濠及其主要党羽。随后,他又率部收复南康、九江,仅用43天就全面平息了宁王之乱。此时,朝廷平叛大军在明武宗朱厚照御驾亲征下,才刚刚离开京城。王守仁因此战获得“大明军神”美誉。
正德十五年(1520年),王守仁平定叛乱后“凯旋驻师庐山以待朝命”,使他有机会数次游历了庐山。他首先到了山下的秀峰,在开先寺后悬崖刻立了一块《记功碑》,碑文记载了自己率部平定宁王叛乱,并生擒朱宸濠的事迹,将参战官员及将领名字悉数刻在崖壁上。随后,他登上庐山游览了天池寺。其诗《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三首》即为这年春天所作。
天池寺位于庐山天池峰顶,因寺前有天池而得名。天池实际是一泓池水,传说为文殊菩萨开化时以两手插石,成为两池,池中有泉水涌出,终年不涸。天池有一奇特之处:池水泛起气泡时,山下即起层云,非常灵验。因此天池“泉涌云兴”的神异景象,吸引了不少游人。其实这是因为池水中含有气体,会随着气压的下降形成气泡浮上水面。因此每逢阴雨天时池水就会沸涌泛泡。而天晴时,气压较高,气体能够溶入水中,便不大会冒泡。当时的人们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便认为是一种神异现象,这也是天池得名的原因吧。王守仁在《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三首(其三)》中,描写了天池的这种奇特现象。“天池之水近无主,木魅山妖竞偷取。公然又盗岩头云,却向人间作风雨。”
天池寺在明代是庐山声名最为显赫的寺院,地位极其特殊。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曾出家为僧,后来在与陈友谅争夺江山时,据称得到了庐山僧人周癫的“神助”。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下令敕封庐山为“庐岳”,与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等五岳并列,以提高庐山的地位,表彰庐山的功绩。同时,他还敕封庐山天池寺为“天池护国寺”,赐给天池寺铜钟、象鼓、乌金太子像等法物,并且规定南康、九江两府春秋两季要“合祀天池寺”。每年元旦,庐山各寺庙的僧人都要前往天池寺敬香朝拜,这也是定例。后来,明成祖朱棣又敕“天池万寿寺”额,明宣宗朱瞻基重修殿宇,“再敕天池妙吉禅寺”。有明朝皇帝的尊崇,使得天池寺不仅成为僧俗竞相上香的所在,又是官府祭拜的地方,还成为文人墨客经常造访的名胜,因而寺中不仅经藏法物极多,还藏有极为丰富的诗文和书法墨宝。明末清初的诗人王士祯曾有天池寺“四壁题咏皆已满”的记述。王守仁在天池寺所作诗的真迹也为寺僧所藏,并“什袭珍藏”,奉为至宝。王守仁的诗语言简洁明快,风格“秀逸有致”;他的书法则古朴遒劲,王士祯将之与颜真卿作比。因而凡是来天池寺的游人必然要观赏其诗书,常常会“反复捧诵,珍重不能释手”。可惜天池寺在明代以后,渐趋衰落,至清代已毁败无余。进入民国,天池寺只剩下几间破屋,及至日军侵占庐山后完全被毁,寺中丰富的藏品,包括御赐的《大藏经》、龙藏金字牌,以及历代皇帝敕书等,都已毁损殆尽了。
王守仁的庐山之行,在天池寺一共留下了四首绝句,除以上所述“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三首”外,还有一首《文殊台夜观佛灯诗》:“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文殊台为明时建筑,据说高丈许,今已不存。王守仁这首诗形象地表现了在天池寺的文殊台观“佛灯”时见到的奇妙景象。所谓“佛灯”是天池寺除天池外的另一种奇异景象。每当入夜,在文殊台附近的山林间,常常可以看见忽明忽灭、闪烁变幻的神奇火光,僧人们认为那是文殊菩萨显光,称之为“佛灯”。当时游人见此景象,十分吃惊,也认为是神物。宋代诗人王庭珪曾描述在天池寺夜间拜灯的情景,“拜未起而灯光灿发于栏楯之外,大小数百余灯,明灭合散不常,……窃意名山蕴灵,必有神物。”其实那不过是山间磷物质产生的磷光,在空气流动和山峦中薄雾的作用下,产生了神奇莫测的景象,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
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其核心是人生哲学,教人如何做人,如何成人成圣。他认为“心即理”,要求人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强调“致良知”,要求人们无论做人做事始终坚守端正本心;他主张知行合一,要求人们在思想源头上就要树立善的理念,清除恶的念头。
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更是心学实践的楷模。他曾经两次科考不第,初出仕就因为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被廷杖四十,贬谪至荒僻的贵州龙场当驿丞,几欲丧命。平宁王之乱,他立下不世之功,不但未得到朝廷奖赏,反因功高盖主,抢了明武宗朱厚照的风头,遭到毁谤与陷害,险遭不测。纵观其一生,可谓历经坎坷,却始终不改圣贤之志,终成一代完人。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王守仁病逝于江西大余县,其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一生光明磊落,无愧于心,自然无需多言了。王守仁被后世尊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因此,阳明心学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践功夫,还有人格魅力。梁启超曾说:人生痛苦“唯一的救济法门,就是依着阳明心学之法去做”,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也都从阳明心学中汲取过精神力量。正因为如此,王守仁的思想超越时空、跨越国界,不仅在中国,还在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都有众多拥趸,即使到了现代社会,阳明心学依然具有重要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
王守仁游历庐山并留下石刻诗是对庐山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贡献,是文化圣山值得骄傲的荣耀。庐山这一历史遗迹极其珍贵,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理应得到很好保护和传承。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编辑:吴晨
责编:钟千惠
审核:熊焕唐
扫一扫二维码下载掌中九江
咨询热线:0792-8505892
Copyright © jiujiangzhangkongchuanmei.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3005689号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6120190002号